九广网讯:(文/辛纳)从雨雾飘飞的庐山顶往山下走,时而细雨,时而浓雾,湿漉漉的山崖上,映山红戴着雨珠绽放。
下到庐山十公里处的马尾水景区,顿时,雾散云开,一大片嫩芽曝青的茶园突兀在眼前。沿着山间小路左弯右绕,东一簇西一簇的映山红点缀在茶园附近的山崖上,远远看过去,像一幅绿色基调的油画里几点温暖的笔触。
“这里是山、江、湖的交汇豁口,人们称之为庐山的‘雾根’,是登山北道由左山右崖向右山左崖的转换处,犹如太极图的交汇点。山下长江、鄱阳湖水汽上升及山上云雾下沉,均在此集结。云之头,雾之尾,长年湿润润的,非常合适庐山雾根茶的生长。至今算来,庐山天后宫后山的妈祖茶园至今有六十多年历史了,老树发新芽,这一方水土生长的茶醇厚而绵长。”景区负责人曹焜舜如数家珍地说。每年清明谷雨时节,曹焜舜总是分外地忙碌,尤其是今年,他要在传统的“雾根绿茶”基础上,固本图新,研发出一种风味独特的“天后圣茶”。这道红茶落喉润滑、色如绸缎,其中的醇厚也只有庐山本土人知根知底,这是庐山特有的味道,别处找不到。
马尾水的雾根茶与书法大家林加国亲笔题名的庐山天后圣茶,一红一绿相得益彰。马尾水的茶和山花相伴,处于半天然半人工生长状态,保持着先祖“庐山野茶”纯粹的天然生态基因,味道自然不同。每年的明前茶最受欢喜,制作出来的成品都是条索秀丽,青翠多毫,香气鲜爽而持久,有“头水、二茶、三泡四泡是精华”之说。
南山峨峨,溪流潺潺。清明刚过,我们途径雾根茶园,这偶然的一期一会,让人禁不住追寻茶道中的“诧寂”之意,正行走间,恰巧遇见了茶师何辉来,山里人好客,他请我们驻足品一品明前的雾根茶。身边鸟虫的鸣响如同织锦,春山的轮廓更像毛笔淡墨勾勒出来的,何先生闭着眼睛酌了一口茶,意味深长地说:“茶有灵性,茶有茶性,来到庐山完全是为雾根茶香所吸引。这天生好茶,可以尽情发挥我的技艺,所以,做雾根茶、天后圣茶是缘分,是人生的际遇。”
说起茶,何先生目光似水,言语如汩汩山泉:“春茶可贵的是鲜嫩和营养,但这些都要泡进水里,释放成茶汤,是茶和水相生相得。因此,色、香、味、形,四样具备,味比色重要。别的春茶往往不经泡,而雾根茶能够泡六泡以上,而味不减,这与其生长在高山,昼夜温差大,云雾阳光相互交织有关。”
何先生手指周边的花草说:“苦与甘,涩与香,是茶味的奇妙转化,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茶香花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濡染成了一片。”看到我们端起一泡雾根茶含在口中,他点点头说道:“春茶入口会有些微的苦涩,回味里却唇舌溢香。如果你觉得咽喉滋滑,这就对了,这叫回甘,嘴唇上会有油油的湿润。”
目注着晶莹剔透的茶汤,何辉来侃侃而谈:“茶之事,水占有功德;茶之韵,在杯盏之外。品茶清谈,有一片明月一样的初心。好茶醇厚清幽,叫人浑身滋润,翩跹舒展,庐山雾根茶进一步是儒家,退一步是道是佛,在此之间是袅袅茶香。”他若有所思地说:“我要在这山温水软之地做出雾根茶鲜爽的魂。”
打坐在庐山天后宫前品天后圣茶,故事和传说仿佛就在一衣带水之间,不知不觉,云开雾散,向西望去,群峦起伏,一派豁然开朗。山的豁口之外,鄱阳湖与长江似白练般呈现在灿烂的阳光之中,我们被天花井山郁郁葱葱地簇拥着,就像坐在一把太师椅里。周遭的碧绿,七分是雾根茶园,三分是春天的妩媚。
转瞬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山上采茶的姑娘陆续回来了,望着他们满脸的汗水,雾根茶创始人曹焜舜说:“为了守护这片原汁原味的茶园,我们付出了好多的辛苦。纯生态是要付出劳动的,始终坚持人工除草,不打一滴农药,不施加各种化肥,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成本不断地攀升,让我们咬着牙在打拼,因为做健康的好茶,就是对生命的温柔关照。”
傍晚的清风从江湖吹来,吹得庐山茶园响起一阵阵天籁,此情此景,化作一句句先贤的诗词,袅上了我们的心头: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