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人文韵味的九江茶市

    阅读:

593e000323786510c08b

九广网讯:(记者 梅曙平)说起九江的商业,茶叶市场是绕不开的话题。中国的三大茶市分别是九江、福州和汉口。这三座城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人文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便接纳茶文化的浸润。春夏季节,庐山东南麓一大片逶迤相连的丘陵开始苏醒,长江与鄱湖奔腾的水汽,化作缥缈的云雾、淅沥的雨水和山涧溪流,涵泳着郁郁葱葱的茶园。那情形,好比春雨润花、清渠灌稻,过小则枯槁,过大则伤涝,适中则涵濡而勃兴。庐山的雨量、温度、海拔、风力与日光组成的自然密码,因果回环地被茶树一茬茬加以破译。清明谷雨时节,登临庐山,纵观极目,临睨紫霄,大自然起止之势,使人眩栗。蔼蔼的阳光下,曝青的茶芽嫩绿绵密,远处的山坡之上,采茶姑娘,青衣红袖,笑语嫣然,可以助情热意。如同这里的头春茶与香草一同生发、和山花间杂相伴,在吸收与吐纳之间,保持着纯粹的生态基因,故而一叶一芽都是鲜醇回甘、白毫显露、芽壮叶肥、叶底细嫩翠绿、清香鲜爽而持久。庐山云雾因此名闻遐迩,关联着这一方水土的人文气息与市场经济。

庐山云雾别有根芽

山中早寒,冬来多雪。云雾茶树经过一个冬天的休眠和养分储备,在来年春天的第一片芽叶中累积爆发,那个中的鲜灵高爽之气,确非夏茶、秋茶所能及。而春茶的采摘期很短,每年只有四十天的适宜期,清明节对部分春茶而言确实是个分水岭,明前明后的口感也的确相差甚远,因而形成了千百年沿袭而下的口感习惯与认知背景。但是老茶人晓得,采摘亦不可一味求“早”,每个区域有其各自的地理、气候和树种条件,也就有其专门的采摘时间,对不同茶叶的差异性怎么可以漠视?多年来,马尾水、五老峰等地的高品位绿茶,其品种和滋味都有了成熟的体系。

据说庐山云雾系著名植物学家陈封怀先生在庐山植物园精心育种的,至今庐山很多茶树都是上世纪50年代种下去的老茶树,老茶、老树的老味道自有老茶人的老情怀。正如白乐天诗里描写的意境:“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庐山的茶叫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对于制茶人来说,火候就是口感,需要拿捏得不差分毫,其中诀窍,当在心手之间。山中采摘的鲜叶必须及时进行制作,拖延耽误不得,春茶上市时节,制茶人皆是没白没黑地忙碌,从采青、摊青、杀青到抖散、揉捻、炒青;从理条、搓条、拣剔到提豪、烘焙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环环相扣,火候掌握相当的严。手工制茶极为考验制作者对茶的态度与理解,稍有怠慢即使再极品的鲜叶都会被制作成劣质茶。相反,如果制作者全身心投入,即使鲜叶很一般,被制作出来的茶也能称为上品。

明代文人李日华在《紫桃轩杂辍》说的话:“匡庐绝顶,产茶在云雾蒸蔚中,极有胜韵。”云雾茶园很多在海拔八百米左右,海拔高低决定茶叶的好坏.,山峰上的茶叶之所以较平地优良,主要是因为云雾笼罩、湿度足够且气压低、日照长,使得茶芽柔嫩,醇而不涩。像五老峰、马尾水的云雾茶处于半天然半人工生长状态,保持着先祖“庐山野茶”的基因。马尾水茶人称雾根茶,就是这个道理。庐山云雾特色鲜明,制作出来的成品都是条索秀丽,青翠多毫,香气鲜爽而持久。再用清冽的甘泉冲泡,但见茶汤清澈明亮,嫰匀成朵,一枪一旗,交错相映,婷婷玉立,有窈窕淑女的风韵,尤其叶底嫩绿匀齐,外形光滑似一片兰花瓣,色彩油润如初春的柳芽儿。品之但觉和畅高雅,柔顺而清幽。

在庐山,品味云雾茶,人们自然会想到慧远、陶渊明、李白、苏东坡、陈三立等诗词大家,以及他们赞美云雾茶的诗句:金芽碧玉云中生,赞美桃李莫如君。马尾水中成绿海,茶香千里万年名。

茶马古道通江达海

庐山云雾系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宋代被列为贡茶。因九江地理四通八达,连南接北、横贯东西的要害区域,具有沟通内陆与海洋的天然优势。故而茶叶贸易也很发达。九江是长江黄金水道十大港口之一,茶叶可沿长江往上至四川、湖南、湖北、重庆等地,下达安徽、江苏、上海等地,也可出长江水运到沿海各省乃至世界各地。

九江扼三江之口,为四达之冲,东枕鄱阳湖,北濒长江,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在水运为主的年代,九江叫得响的商品除了瓷器便是茶叶,海上丝绸之路又被誉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茶叶之路,而九江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九江茶市因运而生,自在情理之中。据考证,九江茶市全盛于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与福州、汉口同为我国“三大茶市”。在众多茶人眼中,因其悠久的种茶、饮茶、贩茶历史,九江茶市被视为“三大茶市”之冠。其可谓“饮誉千年、驰名中外”。

据史书记载,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九江地区开始收取茶税,茶叶则成了市场贸易的一种重要商品。在史料记载中,唐贞观年间,江州治以北有一条长达二里的街道,为茶叶集散地的场所。茶产地浮梁、祁门都依赖水运之便,运往江州集散。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买茶去……”诗中清楚地叙述了浮梁等地盛产茶叶,商人前往采购,运来九江转口销售的情景。唐开元至天宝年间,江南大批茶叶集中在江州,待舟运往汉口后再转运洛阳。可见,远在唐代,九江已成为江南初现规模的茶市雏形。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朝廷又在江州设茶运司。元世祖对征收茶叶税更为重视,于至元七年(公元1280年)置“植茶转运司于江州,总江淮、荆湖、福广之税”。明清时又在此设“批茶引所”。正是因为茶商往返都需要逗留江口,故每到深夜就会出现“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的热闹场景。“整个唐、宋、元、明、清时期,九江作为茶叶贸易中转码头的作用不曾有变。

出口茶的空前发展,促使九江集散、加工、转口或直接出口茶叶迅速发展。

从清同治末年开始,随着国外对茶叶需求的剧增,江西已发展成为全国生产茶叶的基地,有50余个县种植茶树,面积约100万亩以上。而九江茶市也在进入清朝后期到民国时期的50余年间,走进了其鼎盛时期。

随着九江开埠,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作为江西的北大门,九江是唯一对外开放城镇。商人利用长江和鄱阳湖水运之便,或在九江购茶叶,或在办厂制茶,来九江开设茶铺、茶栈、茶场更是别有一种繁华。光绪末年,九江有茶栈40家,出口洋行28家。民国之初,上海茶商又在九江开设18家茶栈,还有广帮20余家,徽帮50家,本地帮100家。据《中国经济全书》记载,1900年,江西、安徽两省经九江出口茶叶有40万担至60万担,由此可见九江茶市的兴旺。

在历史的风雨中,庐山云雾茶演绎了九江的灯火辉煌,演绎了城市道路之上车辆不断,道路两边商业运行,诱发了勃勃商机。时至今日,“万里茶道”与一路一带相关联,由此引发了茶道沿线城市的热切关注,作为中国历史上“三大茶市”之一的九江,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城市,更是“同跻争疾走,吾独著先鞭”,一脉相承地开启九江茶产业发展的新辉煌。

继续阅读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7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