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广网讯(特约撰稿人 沈师 九江市作协副主席)修河像浓得怎么也化不开的巧克力,甜蜜地沿古艾县城蜿蜒而去,一路缠绵,并由此,穿过县城,遂繁衍出修水县城和修水新城这两个极富时代特色和历史文化古韵的地方名称。老的修水县城自然赫显出极其威严的苍茫与凝重。新城的随地拔起,也同样因了清澈透明的修河而显得清新又有韵味,宛如一位亭亭少女伫立于岸边,风情万种地注视着身边的一切,出落得妩媚动人, 婀娜多姿。于是,流淌不绝的的修河, 乳汁般孕育着万物和生灵,将新老两个县城养育得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各具魅力,独领风骚。
终年为大山环抱的修水县城,因为有了修河,便顿感几许灵气和活力, 群山也因了修河,满山生辉,青翠葱笼, 就连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一个个都表现出那么聪颖能干,仿佛这水的灵光和坚韧,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变得格外靓丽和清纯, 善良和出色。留连于修河岸边,甚至于都会产生出莫名的感慨,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成其为这里的子民,饮一口修河水, 领略一缕山风,沉醉其中呢?
漫步修河岸边,紧挨着县城一侧的是前些年修建成的环城路。如果没有去过上海的外滩,那么到了修河,就会立刻觉着浑身有一阵冲动和兴奋,或许就会感到这里似乎就是外滩。河水潺潺, 树影婆娑,灯光摇曳,行人如织。隔岸的修河对面,巍峨的群山静默无声,老人般深沉地挺立在天地,关注着彼岸修水县城里沸腾火热的生活,以及每一天都在发生的可喜而深刻的变化。动静之间,是造物主的精心设局,是言与行、 动与静的谋篇,是山水天地间一幅和谐社会的动感长卷,浑然天成,相映成趣, 在渲嚣的世界里寻觅一份安然与宁静。 在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和情感同振和共鸣时,又唤醒人们的哲学与思考命题。 创新求索,亘古未改,这,已成为人生一道永恒的主题。
晨曦初露,大山无语。而修河却在不知疲倦地日复一日地尽情流淌着。晨练的人们这时已经三三两两地伴随着晨风,聆听着修河喃喃的水声,在做着健身运动,或散步,或跑步,或打羽毛球。 渐渐地,人便多了起来,成群地聚集在 一处,随着音乐的响起,和着舞蹈的节 拍,翩然起舞。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的时尚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妆扮的分外妖娆。
其实,修河本身就是一幅美奂美伦的极品图画,是精致无比的美景。这时,太阳还未跃上山岗,远远看着修河, 河面倒映着两岸的风光,有群山含情脉脉的睡姿,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倒影;近观,有水边低垂的柳条抚弄着河面,有几只燕子贴近水面盘旋,间忽“ 倏 ”地 轻轻点水,与修河亲蜜接触,温存絮语。
到过古艾城修水县的人都知道,修河伸展长臂,慈爱地将修水县城拥抱在怀里,就如同慈母怀抱着心爱的儿女。 也许正是这种大爱无言,大爱无声,这种经久不息浓得像巧克力怎么也化不开的至善至爱,甜蜜的让生活在这方水土的人们,对家乡怀有一种深深眷恋和报答之情。是否可以这样以为,这是一种浸透血液和骨髓的亲情和亲缘,它化作出的动力和能量,是战胜一切困难和腐朽的神奇之剑。就跟这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修河之水,生命的每一天都充满激情,常怀感恩!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修水的宁红大桥和老桥上收回,凝视着东门浮桥。 应该说修河上架设的每一座桥无不打下 时代的烙印,有其鲜明的特征,无一不在诉说着一段珍贵的历史岁月。而东门浮桥呈现于修河却是别具一格,别有风情。这是新近铺就的浮桥,是由三十六个形似袖珍船只的小船组成的桥墩,桥面是用木板连接而成的浮桥,浮桥桥面的木板被涂抹上一层厚厚的釉。放眼望去,这浮桥就如同紧贴着河面。东门浮桥只限于行人行走。偶尔有菜农划着木伐子从浮桥下通过,木伐每每通过浮桥,木伐子的主人先要上得浮桥,同时让木伐自个从浮桥下流过,然后再上木伐奋力划水,一路前行。这是一幅多么难得的山水风情画啊!这时,人行走在浮桥 上,桥面会随着修河的荡漾而有些轻微的摇晃。人走浮桥行走,置身修河,四周是水,远处是青山,恍如仙境,一种 “ 念天地之悠悠 ”的情感沛然从心底油然而生,头顶是浮动的蓝天白云,脚下是多情的修水,这一切的一切,心中豁然开朗。
大自然中,人是何等的渺小,渺小的宛如一粒尘埃,渺小的宛如这修河的一滴水珠。然而,永恒不变的惟有人类自己不屈的魂灵!这才是弥足珍贵的。
呵,悠悠修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