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三汊港镇铸犁山村:铸铁传家远

2018-05-03    来源:都昌发布    阅读: 

九广网讯:(都昌发布 文\图 汪国山)李氏家规诸条中有: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尚节俭以惜财用,解仇忿以重身命,训子弟以禁非为,躬稼蔷以知艰难,忍耻辱以保家业。

久远铸铁业

都昌县三汊港镇铸山村委会铸犁山李村,村委会和自然村皆以“铸”而名。铸犁山人以铸铁为业,在明洪武年间就已成型。铸犁山人的祖先是明初的政二公。政二公早年科选“拔贡”。所谓“拔贡”,是明清时,每隔六年或十二年,由府、州、县推荐,各省学政从生员中择文行兼优者“拔贡”入京。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谕。政二公的吏职查无记载,大概是属罢归“废贡”了。政二公是居住在十八都的徐埠高桥。在《李氏宗谱》“政二”条目下载:“习铸泻农器手艺,命子弟世守其业。”其子英二由高桥转居至五都筱水园,即今三汊港幸福水库处(铸山村曾一度称幸福大队)。其孙明一,明永乐年间由筱水园迁居舍下菖蒲塘,即现村址。政二公后裔“铸泻”一直沿袭,农耕时代主要以铸犁为业,村名便叫“铸犁山”。

铸犁山村“习铸泻”在宗谱中的记载

菖蒲塘

“铸铁”,指的就是生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铁》曰:“铁,今 江 南、西 蜀 有炉冶处皆有之。初炼去矿,用以铸泻器物者为生铁。” 明代宋应星 《天工开物·五金》曰:“凡铁分生、熟,凡造生铁为冶铸用者,就此流成长条、圆块,范内取用。”生铁、熟铁、钢三类,在含碳量上有个量化标准,比例分别为2%-4.3%、0.2%以下、0.2-1.7%。在生活中,对“含碳量”的变化是一个不能直接觉知的概念。生铁最显著的一个特性是“脆”,几乎没有塑性,断口是粗糙的。铸铁的传统手艺,在铸犁山李村一代又一代地传习下来。1935年出生的李运源老人年轻时就是走南闯北铸犁的好手。李家铸铁手艺有“传男不传女”的祖训,李运源的铸铁技艺就是父亲手把手教的。铸犁山村现有380多户,1800多村民。至上世纪末,村上有九成的人家从事铸铁手艺,半数人家有铸铁炉。现今村上只有50余座铁炉了,在城镇化、工业化程度渐高的当下,也属正常。

铸铁炉

修模

铸犁山人用的铸铁的原料,是收购来的废铁。铸铁没有时令和季节限制,在酷暑天气,火炉炙烤难受,一般会停炉三月。通常开炉后,会“做一天歇一天”,所谓“歇”,就是头天凌晨四点发炉,当天下午四点熄炉,第二天便要安排一天的时间检修模子,也没真歇着。早先,是人工拉风箱催旺焦炭的炉火,温度最高只700度,现在用的是鼓风机,温度最高可达1200度。铸造生铁锅通常温度要在千度以上,所以早先铸犁山人不铸锅,铸造多是农具。现在铸犁山除了铸造犁耙、炉格等外,还可铸造生铁锅,并且根据市场需要,拓展产品,比如祖堂里的磬,寺里的钟,庙里的香炉、聚宝盘等,造型精致,栩栩如生。有600余年工艺积淀的铸犁山铁具,虽没有注册商标,但有的人家会烙款“李氏”,彰显品牌,取信于客户。

铸铁炉格

泻铁水

铸铁庙宇炉具

铸犁山人铸的是农具,几无兵器,即使有涉枪炮,也没有在疆场的搏杀中逞威,而用作了村庄尊严的自卫式宣示。铸犁山是三汊港唯一的李姓村庄,周边是段、查等大姓,旧时有“七里千烟段,五里八百查”之说。在铸犁山老人的记忆中,铸犁山人清末因与周边村民山林权属的纠纷,让自家的铸炮逞过一次强。村人铸造的圆筒炮,长约1米,直径前大后小,炮筒里填满土硝、铁砂子,点燃筒侧引线,瞬间引爆射出,最远可攻击至500米。铸犁山村史上唯一的那次响炮,长者谆谆告诫让炮口避开对方的人群,而射向山野。最近的一次炮威,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铸犁山与邻村因为干旱之年幸福水库水源发生争执。村民觉得受了欺侮,义愤填膺,扯起旗帜,扛起大炮,为体面而争。县乡领导闻讯迅疾来到村上,促膝谈心,申明利害,并且收缴了土炮。从此,铸犁山再无炮影。不过,震摄的作用显而易见,邻村的大人吓唬自家小孩:“不要和铸犁山的娃玩,他们有炮!”旧日的硝烟已散,如今,铸犁山人与邻村和睦相处。

犁头

遥远铸铁人

从久远的历史深处一路走来的铸犁山人,怀揣祖传绝艺,路迢迢,走四方。

村道

铸犁山人铸铁业走出村庄最近的的去处,是三公里外港头集镇上。生产队年代,当时的三汊港公社组织成立三汊港农机厂,铸造犁耙和农机配件。铸造的师傅换了一茬又一茬,来自铸犁山村的“李师傅”是不变的称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农具需求剧增,三汊港农机厂分外红火起来。港东港西,岁月更替,1998年农机厂关闭。

村民在祖厅前

铸犁山人铸铁业最大规模的外出地,是在新建县、南昌县,以至老一辈铸犁山人总是习惯性地将二县简称“新南”。1970年代,新建、南昌几乎每个公社都成立供销社所属的农资公司,代售当地农民耕作需要的铁具。为减缩成本,保证货源,每个公社轮流地请来自“铸铁之乡”的都昌三汊港铸犁山的师傅,在当地开炉铸铁,生产农具。铸铁行当一人两人干不成,按工序一般要6至8人构成搭档,才形成一个铸工艺链。手拉风箱要2人,管炉、化铁、铺模、泻铁、修模,样样都是专业活。结伴同行的铸犁山师傅,成为“座上宾”,被安排在当地公社的旅社住宿,自带的被子连包扎带都没打开过。1956年出生的李咸木,他的铸铁手艺是跟着二叔学的,1972年他随村上人去南昌县一带的大塘、生米、西山铸铁,那时一个男劳力每年上交生产队150元的“积累”,而在外的所得,让家里的小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铸铁乡愁馆收藏的犁头和犁壁

铸犁山人最远距离以铸铁为业,足迹踏遍湖北、安徽、四川、陕西、福建、浙江等省,特别是山区的农耕,铁具很有市场。铸犁山人在外拓展铸铁产品,火车上的零配件、城市下水道闸等,应铸而造。铸铁产品也不再靠肩挑车推的上门吆喝销售了,规模化制造,产品通过物流托运至销售点,快捷而经济。有的年轻人干脆在网上销售“李氏”铁具。令人称奇的是,远走他乡的铸犁山人制模的泥土,还得要从家乡带去。往往通过长途运输,将鄱阳湖畔都昌县的“羹泥”,用来制模,才能出上乘产品。

古宅花雕

▲古宅天井

1942年出生的李会沐,耄耄之年已不再在一线铸铁了。老人夫妇居住在自家一幢保存完好的古宅里,古宅是祖上在280余年前兴建的“花厅”,栋柱上古朴的“莲花盘”“兽头”等精致木雕仍在。三汊港镇政府在古宅挂起了“铁具乡愁馆”的牌子,李会沐收集了不少村里人不同年代制作的铁具,以此留住乡愁。

铸铁乡愁馆设在古宅内

李会沐老人自拟自写的解说词

铸犁山人铸铁为犁,用于耕耘良田,让天下多少人的饭碗里稻米生香,同时也成就了一代代铸犁山村民讨生活的“铁饭碗”。他们跋山涉水,远在他乡铸铁为业,“踏破铁鞋”处,炉火熊熊,功夫费尽,得来的既有传统工艺的薪火相传,亦有幸福日子的红红火火。铸犁山人点燃激情,创造着铁定美好的明天。

责编:蔡钦       编审:张勇 李五一       监制:王辉
九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九广网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九江广播电视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九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九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九广网 电话:0792-8133378

首页 | 九江新闻 | 乡村振兴 | 人物访谈 | 阅来越好 | 公益在线 | 健康养生 | 九江旅游 | 教育专栏 | 房产财经 | 企业之窗 | 小池特刊 | 三农频道 | 看看九江 | 县市区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Copyright © 2016-2018 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主管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办公电话:0792-8368018

服务邮箱:2308783315@qq.com

宣传合作:13330037773

办公地址: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侧楼(长虹大道84号)

电脑版 | 移动版

九江广播电视报社法律顾问:江西惟民律师事务所 林春秀律师 联系电话:18720196890 律师执业证号:1360420121142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