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西汉名臣,齐地菑川(今山东寿光)人。
这人经常跟人说,当主要领导的人,最大毛病是心胸不够宽广,而在手下当臣民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懂得节俭。所以,不管官做多大,他一直都坚持只盖粗布被子,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
等到公孙弘当御史大夫的时候,当时的西汉名臣汲黯跟汉武帝说,公孙弘这小子,位列三公,年薪已经很高了,但却一直只盖粗布被子,不肯用丝绸等高档纺织品,这明显是在欺骗世人和皇上您。
皇帝便把公孙弘叫来询问。公孙弘立即向武帝谢罪,并且说,确实有这样的事,汲黯所说的基本属实,我已经有了位列三公的高贵,朝廷发给我的俸禄也不少了,依然盖着粗布被子,确实是存在巧行欺诈、沽名钓誉的事实。我听说管仲当齐国国相的时候,有三处住宅,他的奢侈可以与齐王相比,尽管齐桓公是依靠管仲称霸的,但他这样做,也算是对在上位的国君的越礼行为。晏婴当齐景公国相的时候,吃饭时不吃两样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丝织衣服,却依然把齐国治理得很好,这是晏婴向下面的百姓看齐。如今我当了御史大夫,却盖着布被,实际上是让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的差别,是不太像话。
说完,公孙弘又补了一句:如果没有汲黯这样的忠诚,老大,您怎么听得到这样真实的话呢?您真是用对了人啊。
汉武帝听完公孙弘的话,不但没有责怪他巧行欺诈、沽名钓誉,反而认为他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最终让他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是不是真有这么坦诚呢?这得回到从前。公孙弘被人推荐入选贤良文学之士的时候,已经60岁了。他应召入京当了博士,然后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向武帝报告情况,所提建议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很不高兴,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
第二次再被人推荐,并依靠对策文章被汉武帝赏识的时候,已经是10年之后。也许是有了第一次的经历,此次入朝为官后,公孙弘每次都会琢磨皇帝想听什么样的话,而且,每次谈论政事,他都只是提出多种建议供皇帝选择,从不争论。有时候,汲黯等人与他约好了要向皇帝建议某件事,结果,他总是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思。气得汲黯当场骂他说,齐地的人就是狡诈而不真诚,说好的事都会常常背叛。皇上也就此询问过他,他先是谢罪,然后回答: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可能会认为我不忠诚。但从来不指责说自己的人,结果皇帝越发认为他品行忠厚、为人可靠,越发的信任、厚待和重用他。
公孙弘后来官越做越大,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通过嫁祸于人的方式,害死了主父偃,又把董仲舒发配到胶西国去当相。
司马迁给公孙弘的评价是:为人意忌,外宽内深。意思是,这家伙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
可见,全面认识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来源:天音赐福 君子安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