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古城书院多

2018-01-31    来源:九广网    阅读: 

5e790005357e6b375665
九广网讯:(文/崔若林)自唐穆宗长庆年间始,历经两宋、元、明、清各代,至民国初止,书院与封建学校并存于九江封建教育领域,在九江教育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一种“有裨于风化,有益于国家”的教育形式,为社会培育了许多封建时代的气节之士、有用之材。依山伴水的九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中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亦是一座典型的“书院”之城。历史上也曾有过众多书院,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它或毁而不存,或其名仅见于地方文献中,或演变成为逼仄的街巷,或被今人改建成时兴的现代建筑。

景星书院,这是九江城中最早的一所书院,为唐长庆年间李渤任江州刺史时所建,位于城东。为何名“景星”?缘由一段李渤在任官前隐居生活的轶事。唐元和二年(807),唐宪宗召李渤赴京任“左拾遗”,李渤不就,此时,已在朝廷任职的韩愈写信劝说:“朝廷士类,引领东望,若景星、凤凰,先睹为快………”。其意希望李渤出山,象望景星、凤凰那样的等待你。“景星”出于韩愈之手,故用它作为书院名。南唐末年,宋兵屠城时毁,后重修。元大德年间名儒黄泽任书院山长(主讲)。黄泽本蜀人,其先人累官九江,因家于此,他曾作易、春秋二经解,被吴澄认为在平生所见的经士中没有人可相比的佼佼者。可见他在九江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元末书院又遭兵燹,明代于其故址建东岳庙。

濂溪书院,在九江城内有两所。一所在丰储坊都察院左,为明代嘉靖间兵备陈洪漾创建。院内有头门、二门、无极堂、像堂,上祀濂溪先生,侧配程颢、程颐。左为书室五重,右旁四重,有学舍24间供诸生肄业其中。后空地袤长10丈,凿莲池1亩种植莲花。近傍大巷,名为濂溪巷。清同治间因“逼近镇府”,为兵丁假居后毁。顺治崔抡奇重建,修复宫墙,漉清庭宇,奉祀濂溪。崔抡奇有记,黄云师做《濂溪书院记事》一文,认为“元公大贤不可亵,书院不可荒没”。新中国成立后,在其旧址发现石碑一通,记载了书院创建情况,字迹约略可辨,惜在十年动乱中被毁。另一所为清乾隆五十年(1785)郡守初之朴因莲花洞书院潮湿,买田改建到世德坊之南创署,建奎阁,追缉莲花洞旧业,取租息办书院。嘉庆五年(1800)巡道阿克当阿复加修葺,改门庭,捐俸延师。十年,巡道广惠相继增建。十三年,知府方体与诸绅捐款买南偏地改大门以正午位,并建监院厅于左,增学舍于右,陆续置产以裕膏火,立法规经理书院。德化县杨廷贵、宋光壁等捐建学舍16间,置桌椅,又重修奎阁。二十二年,知府朱綮又重修奎阁。咸丰三年(1853)癸丑兵毁。同治三年(1864)巡道蔡锦青等人筹款建魁星阁、大中堂、内讲堂、右启学舍40间,筑垣以清院基;并置店房取租资以充膏火,捐廉延山长,给奖赏、增课期,于士林大有裨益。光绪二十九年(1903),九江府决定以濂溪书院公产改为中学堂,名曰“九江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根据国民政府规划,于民国元年(1912)春,该校由江西省教育司接办,改名“九江中学堂”,至此,濂溪书院宣告结束。

明成化五年(1469)九江知府苏致中所建靖忠书院,在崇儒坊莲花池南。初为祭祀陶渊明、狄仁杰之所,内存陶、狄二人的诗文、奏章,供人们浏览学习。如建祠祀中所云:“俾人讽诵之际,尚见其流风余韵,犹知景仰”。至弘治间由户部主事郑汝美重新为祠,兴建厅堂廊舍,扩大范围。嘉靖元年(1522)户部主事邹鲩,又于祠堂以东的空地上,正式大建书院号舍,招授生徒在内肄业,书院初具规模。六年,知府冯曾以堂廊岁久多圮,撤旧建新,规模较前更大。陈旒曾有诗咏其事:两朝风月浩无边,世出人才羡二贤。素兴有光彭泽县,赤心长照洛阳天。休官不为功名薄,极谏良由志节坚。干载令人高揭扁,几回登览独欣然。

嘉靖六年(1527),九江兵备何棐“以武臣子弟无数………命知文学者一人,领其教习武经六艺”,意要为武臣子弟有学习之所,在九江卫门内东南隅建一书院,名肄武书院,拥有正厅一间,旁翼两廊共30余间学舍,自大门两旁用石块垒成围墙。书院文武兼习。负责书院的山长,一般都以有文学修养的人担任。学习内容除武经是必修课程外,还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6经,期望武臣子弟不要成为一个单纯的赳赳武夫,而要既具军事知识素养,又有文学修养,文武双全,为国效劳。肄武书院堪称我国书院史上鲜有的一所文武兼习的学校。明末兵乱中废。

据《德化县志》载,阳明书院在城南,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兵备葛寅亮所建。书院分中厅、左堂和右堂,中厅又名像堂,塑有王阳明像,岁时祭祀,供人瞻仰;左为讲堂,为学生生员听讲之处;右有习堂、学屋,为生员学习和住宿之所。计有堂屋12重,可见其规模之大。建院时曾置学田170亩,后又增置15亩,后任兵备陆梦龙再置62亩,供生员膏火之用,足知当时在书院学习的生员尚在生活上亦有补贴。书院明末因兵灾倾废。清顺治十六年(1659)推官胡宗虞重修。后房廊大多倾圮,遂改为祠。

同文书院,在南门湖畔,在原“埠阆小学”的基础上改建。清同治六年(1867),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教士赫尔、陶理等人,由福州来到九江,在府城外租界地土桥口(今湓浦路一带)买瓦房数间,在传经布道的同时,试办初等教育,初名“埠阆小学”,生员多为九江府城及郊区信教者子弟。初创时学生仅十余人,课程设制有:圣经、外语、天文、地理、算术等,随着影响扩大,鄂、皖等地教徒子弟就学日多,原房舍不敷开拓。于是十一年(1872)凭借教会丰厚财力,强行购下南门湖畔肖家街一带民间土地140余亩作为新校址。光绪七年(1881),在充实设备、延聘师资后,又正式兴办中、小学两级体制的学校,并取《中庸》“普天之下,车同轨,书同文”之意而名“九江同文书院”。书院为图以质量巩固地位、扩展影响,对入学者考核极严,且有一套整肃学风、培植人才的严格制度。

清光绪二年(1876),九江“半日女校”迁至城东南桑林。此地时有三、四十株桑树,并建起“第一校舍”,校舍为有地下室的三层楼,系教会式的洋房,面积1600余平方米。三年(1877)在紧靠校舍北面偏西处建一所完全小学,取名桑林书院。初期小学,学制为七年旧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三年。所授课目,如国文,则以三字经、百家姓、女儿经、论语等为主,余则为算术、地理、圣经,间或少量的天文学。在教法上,除采用西学讲授法外,还参用私塾教法,圈点字句,背诵讲解。光绪三十一年(1905)开始筹建中学。三十三年,改“桑林书院”为“儒励女子学校”。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同文书院内新建一座四层授课大楼,名曰“穆思堂”,学府气氛一时更显隆重。该年,正式增设大学。为纪念美国教会人士南伟烈为学校捐了巨款,特取名该校为南伟烈书院(又称南伟烈大学)。学制分预科、专科两类,毕业承认学历,并保荐深造或介绍工作。从此,学校声誉大振,人才蔚起,毕业于该校而服务于军队、外交、教育、邮政、铁路、海关及商厂公司者实繁有徒,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民国六年(1917),因美国加入协约国并向德国宣战。该校校长库斯非因祖籍为德国而受嫌被召回国,接受审查,加之学校经济受困,长达12年之久的书院只得停办,复改“同文中学”继续教学。

责编:蔡钦       编审:张勇 李五一       监制:王辉
九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九广网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九江广播电视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九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九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九广网 电话:0792-8133378

首页 | 九江新闻 | 乡村振兴 | 人物访谈 | 阅来越好 | 公益在线 | 健康养生 | 九江旅游 | 教育专栏 | 房产财经 | 企业之窗 | 小池特刊 | 三农频道 | 看看九江 | 县市区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Copyright © 2016-2018 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主管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办公电话:0792-8368018

服务邮箱:2308783315@qq.com

宣传合作:13330037773

办公地址: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侧楼(长虹大道84号)

电脑版 | 移动版

九江广播电视报社法律顾问:江西惟民律师事务所 林春秀律师 联系电话:18720196890 律师执业证号:1360420121142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