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非凡十年”:九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阅读:

发布人

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熊运锋 

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董晓玲

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  超

市统计局总统计师     崔  鹏

主持人

市政府新闻办协调科科长      杨洋

10月8日下午4:00,市政府新闻办、市统计局联合召开九江“非凡十年”新闻发布会(市统计局专场)。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

发布会现场

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熊运锋发布十年来九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九江统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九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简要发布。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迈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坚实步伐,在新时代实现新跨越。

  一、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不断跨越。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于2015年、2019年先后迈上2000亿、3000亿两个千亿元台阶,2021年达到3735.68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均增长8.7%。人均生产总值于2020年首次突破万美元,2021年达到81551元,按年平均汇率换算为12641美元,是2012年的2.47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产业结构加速向“三、二、一”方向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7.9:56.0:36.1调整为2021年的6.6:47.8:45.6,第三产业比重上升9.5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接近300亿元,实现倍增。2021年,达到292.23亿元,是2012年的2.06倍,年均增长8.4%。

金融市场不断壮大。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跃上4000亿元新台阶。2021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4500.58亿元,年均增长13.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4020.72亿元,年均增长17.7%。

指标份额不断提升。十八大以来,全市大多数指标占全省份额不断提升,均超过1/9(11%)。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省比重为12.61%、10.39%、16.9%、11.53%、17.3%。

二、现代农业加速推进,脱贫攻坚成就辉煌

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3.4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4.3%。在农业内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45.5:5.6:21.7:24.6:2.6调整为2021年的41.2:8.9:19.4:23.9:6.6。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企业663家,实现销售收入1203亿元。全市共有“三品一标”67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617家,家庭农场发展到3945家,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达515个。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

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了稳定增长。2021年,全市茶叶产量1.1万吨,是2012年的1.9倍;水产品47.2万吨,是2012年的1.2倍;水果14.31万吨,是2012年的1.1倍。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修水县、都昌县顺利脱贫“摘帽”,26.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4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乡村振兴全面起势。消除2502户8153人致贫返贫风险,完成1414个新农村建设点村庄整治,新(改)建“四好农村路”569.1公里。鄱阳湖“双安”工程扎实推进。5877座(处)水毁工程完成修复,18座万亩圩堤除险加固基本完工。

三、转型升级蹄疾步稳,工业经济量质齐升

工业规模持续壮大。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34户,是2012年的2.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7000亿元、达7430.31亿元,年均增长11.0%;利润总额突破700亿元、达706.3亿元,年均增长17.6%。工业税收突破200亿元、达225.2亿元,纳税过亿元工业企业达到23家。

产业集聚成效明显。2021年,七大工业产业链实现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22.3%,其中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纺织服装和钢铁有色产业等5个产业达千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7.4%。

工业园区提档升级。九江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市首个千亿园区,湖口、瑞昌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700亿元、600亿元。工业园区营业收入在全省位次持续前移。

四、项目建设支撑有力,基础设施稳步发展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1%,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较快增长。

交通运输加力推进。庐山机场成功复航,安九客专建成通车,中亚班列、中欧班列成功开行。2021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4051公里,比2012年增加5081公里;铁路营运里程629公里,比2012年增加230公里。货运周转量由2012年的361.25亿吨公里增加到446.08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由2012年的77.84亿人公里增加到80.69亿人公里。2021年长江港货物吞吐量达1.7亿吨,年均增长15.1%。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65万标箱,是2012年的4.06倍,年均增长16.8%。

邮电通讯稳健发展。2021年,全市邮电业务收入40.32亿元,是2012年的1.45倍;特快专递218万件,是2012年的2.6倍;邮政储蓄年末余额247.25亿元,是2012年的2.06倍;移动电话户数494万户,比2012年增加133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84.19万户,是2012年的4.2倍。

五、消费市场韧劲增强,新业态引领新消费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达1037家,比2012年增加788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07.81亿元,年均增长13.0%。

新兴业态不断发展。万达广场、联盛快乐城、九方购物中心、新天地购物广场、联盛九龙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和大型购物中心的陆续建成投入运营并日趋成熟。我市电商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全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141亿元,增长21.5%,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达25.23亿元,是2013年的24.5倍,年均增长34%。

旅游经济不断跨越。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93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73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34倍、2.55倍。全市现有国家5A级景区2家,4A国家级景区26家,3A国家级景区35家,星级饭店、宾馆共53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家,四星级宾馆19家。

六、对外开放升温加热,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

对外贸易持续扩大。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51.57亿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9.6%。其中出口总额514.18亿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9.8%。

利用外资成果丰硕。2021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6家,实际利用外资27.3亿美元,年均增长11.9%;实际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开工项目511个,其中亿元以上开工项目299个。

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破解一批土地出让、城市建设、国企改革等历史遗留难题,组建“五大集团”。全面推开“营改增”,启动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纵深推进“放管服”、“多证合一”、绿色殡葬等重点领域改革。2021年度营商环境综合排名全省第2,7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前20。撤九江县设柴桑区,撤星子县设庐山市,共青城市和永修县部分区域纳入赣江新区,庐山区改名濂溪区,创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庐山西海、八里湖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庐山“市局合一”正式运行。“三个一”改革典型推广应用机制全国推广。打造了长江最美岸线、民生资金监管平台等一批改革品牌。

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生态优势更加彰显

 城市框架不断扩大。中心城区由“老两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新时代”,再向“赛城湖时代”迈进。全市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99.77平方公里扩大到2021年的163.1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2012年的73.58万人扩大到2021年的118.55万人,2021年城镇化率达62.15%,比2012年提高15.8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6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获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首批创建城市,获评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21年,PM2.5浓度均值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92.6%,首次全面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87.5%、85.7%,重点水体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44吨标准煤/万元,比2012年下降27.7%,年均下降3.5%。完成造林绿化43.3万亩,修复废弃矿山2250亩。

八、共享发展硕果累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21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3所、比2012年增加6所,在校学生数达16.42万人、比2012年增加8.58万人。普通中学295所,在校学生数33.04万人、比2012年增加4万人。小学554所,在校学生数37.61万人。幼儿园1499所,比2012年增加644所,在园幼儿数达16.14万人,比2012年增加2.77万人。

科技事业持续进步。2020年,全市R&D经费(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9亿元,是2012年的10.8倍,年均增长30.3%;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51%,比2012年提高1.24个百分点;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761件。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比2012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

文卫体事业全面发展。2021年,全市文化机构91个、比2012年增加13个,文化馆15个,文化站232个。博物馆27个,比2012年增加10个。藏书381.85万册,比2012年增加129.05万册。文物11.58万件,比2012年增加6.4万件。2021年,全市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2702个、2.96万个和3.13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42个、1.06万个和1.13万人。医院床位数达到2.06万个、比2012年增加0.87万个,医生1.18万人、比2012年增加0.44万人。2021年,全市体育场地数达425个,比2012年增加5个;各级体育局举办运动会竞赛会102次,比2012年增加33次。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658元,是2012年的2.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38元,是2012年的2.4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82626元,比2012年增加了49238元。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2012年的31.43平方米/人提高到2021年的50.92平方米/人,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2012年的46平方米/人提高到2021年的57.59平方米/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6.7%下降到2021年的3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41.0%下降到2021年的37.9%。2021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47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35辆。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2021年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7万人,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5.18万人,比2012年增加40.75万人。

总的来看,十年来九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展望未来,九江发展前景依然光明。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推动九江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不断书写九江发展新的辉煌!

谢谢大家!

问答

发布会现场,记者们就大家关心的话题提出了问题,请继续往下看!

问:“十八大”以来,九江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体现在哪些方面?

市统计局总统计师崔鹏回答记者提问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九江市委、市政府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面对抗洪救灾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5.6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2.6%,比2012年提高0.6个百分点,年均增加244.51亿元。2019年,全市经济总量首次跃上3千亿台阶,与党的十八大期初比实现翻番。

2、经济增速高质量运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增速与全国、全省同步趋缓,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GDP年均增速8.7%,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3个百分点。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复杂经济环境的影响,特别是2020年全市有效应对洪灾及新冠疫情影响的冲击,全市经济增速3.8%,与全省持平,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增速虽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最低,但呈现出与全国、全省同频共振的发展走势,全市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2021年,全市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经济运行趋稳向好、韧性增强,2021年全市GDP增速8.8%与全省持平,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

3、人均GDP实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市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张,人均GDP也在不断攀升。2018年全市人均GDP突破6万元,实现61763元,比2012年提高了29229元;2019年全市人均GDP为67614元,与党的十八大期初比实现了翻番;2021年全市人均GDP突破8万元,达到81551元。十八大以来全市人均GDP年均增速为9.1%,高于GDP年均增速0.4个百分点。

4、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演变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7.9:56.0:36.1演变为2021年6.6:47.8:45.6,虽仍维持“二、三、一”产业结构,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差距呈逐年缩小趋势。2021年与2012年比较,全市第一、第二产业占比分别回落1.3、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升9.5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由2012年的121.13亿元、860.08亿元和553.84亿元,扩增到2022年的246.19亿元、1785.21亿元和1704.28亿元,第一、第二产业总量分别是十八大期初的2.0、2.1倍,第三产业总量是十八大期初的3.1倍;三次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4.1%、8.5%和9.7%,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分别快于GDP及第二产业1.0、1.2个百分点,带动全市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增强。

问:请问九江在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晓玲回答记者提问

答:十八大以来,九江市坚持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举,克服种种风险挑战,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工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2012-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领先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7430.31亿元,列全省第2位,是2012年的2.56倍,连续十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6.9%,比2012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工业化率达到42.7%,比全省高出7.7个百分点,稳居一类地市中第一。从工业高质量发展成效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断提高。

2021年,九江规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单位520户,比2012年增加350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1.7%,比2012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1个百分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3家,省级专业化“小巨人”企业17家,上市工业企业2家。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

2021年,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3%,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21.7个百分点,与规上工业的增速差比2012年提高11.7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为17.4%。分领域看,新材料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较大,占全部战新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4.4%、21.7%,增加值分别增长27.1%、53.4%。

三、装备制造业贡献率大幅提升。

2012-2021年,九江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增速比全部规上工业高2.7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4.7%,比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比2012年提高28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已成为拉动九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21年2个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4.5%,比2012年提高20.6个百分点。

问: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关键性作用,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投资运行有哪些亮点,扩大有效投资下一步如何持续发力?

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超回答记者提问

答:投资是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对拉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坚持“项目为先、项目为大、项目为王”理念,以大项目引领大投资,以大投资带动大发展,投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202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1%,为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投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5.5%,主要投向乡村振兴和农旅项目;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4.1%,主要投向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项目;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0.7%,主要投向老旧小区改造等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一产、三产投资比重不断提高,投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工业投资稳步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工业投资稳步增长,年均增长14.1%,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加快转变,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迅速壮大,工业强市步伐加速迈进。2021年,全市共引进25个“5020”项目,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引进509个省外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进资1231亿元;实施246个工业技改项目,投资570亿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持续加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增长,投资规模不断加大,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综合立体大交通网络快速构建。我市不断加快公路、铁路、港口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综合立体大交通网络;10年间,道路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2.8%;2016、2020年、2021年水上运输业完成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2.5%、109%和130.2%。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十年间,全市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完成投资年均增长81.3%。中心城区水环境系统综合治理、码头整治、小化工出清、绿色矿山整治、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等项目投入加大。累计投入 244 亿元,实施重大项目 82 个,治理废弃矿山 1.1 万亩,拆除码头 74 座、泊位 87 个,复绿岸线 7529 米,“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的长江最美岸线基本形成,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三是惠民工程快速推进。十年间,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553.2亿元,年均增长17.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2.2%,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05平方公里扩大到1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成果显著,“三城同创”取得阶段性胜利,市民素质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四好农村路”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四)社会领域投资不断释放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大补齐社会领域短板力度,涉及民生的教育、医疗、养老和文化等行业投资不断释放活力。2013年、2019年、2021年,教育投资分别同比增长66.5%、20.9%和165.5%;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濂溪新校区、九江六中扩建校区、龙山小学、九龙新城公办幼儿园等一批学校先后投入使用。2021年,全市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同比增长90.8%,其中,卫生投资增长100.1%,九江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濂溪区人民医院整体搬迁等项目稳步推进。体育投资同比2020年增长154.2倍。为做好江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筹备工作,投资41.2亿,建设省运会项目68个,其中场馆设施建设项目共有17个。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优质项目的带动作用,并在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完善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方面,政府积极发挥作用,真正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将健全“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力推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两新一重”项目等落地建设,推动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保持投资运行的良好态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来源:九江发布)

继续阅读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7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