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九江厚厚的历史长卷,仔细阅读,曾经有这样一号人物,做了12年国民政府主席 ,却消失在历史课本里。他就是林森。
林森出生于1868年2月11日,福建闽县人,幼居福州。1883 年,林森考入台湾学校 ,次年在台北电信局工作。1895 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林森参加抗日军,失败后回闽,(后)侯入母校英华书院任教 。 1898 年 ,林森再度赴台湾,加入兴中会,进行反清抗日活动 。 次年 ,林森因日本侦捕返回福建闽侯。
1902年 ,林森考入上海海关任职 。 1909年 ,林森由上海调往江西省九江海关工作。林森来到九江后就秘密组织中国同盟会九江支会并出任“ 支会 主盟人”,积极开展活动。他先从宣传入手,租赁轮船码头附近的民房,设立浔阳阅书报社作为宣传革命的机构,社员中有商人、教师、新军军官、洋行职员等各阶层人士。
为了扩大浔阳阅书报社的影响,九江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在胭脂山搞菊花大会、在甘棠湖搞赛船大会、亲自编写话剧《浔阳江头》在九江公演。
此时的清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林森在九江却干得热火朝天。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 后 ,九江市民由于不明真相而 人心惶惶。官方报纸报道说是武昌土匪 起 事 ,日内即可平复 。 林森把武昌寄来的报纸贴在浔阳阅书报社门口 ,并将革命军起义、拒满复汉、建立民主国 家 等 消 息 ,用红笔框出 。
九江人正是通过这些报纸 ,才得知了武昌起义的详情。当时江西巡抚派赴援鄂之师陆续开抵九江 ,准备乘火轮驶往武昌。下级军官及士兵经过浔阳阅书报社门前 时 ,无不驻足观看 。 林森马上派人准备凳子、茶碗、毛巾以及茶水热情招待那些官兵 ,并把武昌起义的意义相告。这些军人回队后把 所见所闻迅速传开 ,因此军心动摇 ,官兵纷纷拒绝登轮前往武汉 。
江西巡抚被迫将增援部队撤回南昌。1911年10月23日 ,林森策动驻扎九江的清军第53标标统马毓宝举行九江起义 ,一举成功 ,剪掉发辫 ,宣布独立 ,脱离清廷 ,兵不血刃、不伤一人就光复九江。
九江光复后,上海《民立报》曾有过报道 :“国民军占九江后 ,即于招商局码头旁竖立中华民国大旗 ,租界(安静)安靖如常。九江军界、学界以及越城中之商店 ,一律悬挂白旗及欢祝民国之小红旗,布置周密,并未有战事,且未伤一人,对租界里的外国人也没采取过激行动。九江租 界西人均至林君子超宅慰劳 ,并述欢迎之意。”
对于九江的光复,孙中山先生评价到:“武昌首义,九江率先响应,鼎力支援,使革命得以顺利发展,如此之功,吾人佩甚。”对于此事,《九江市志》里是这样记载的:宣统三年( 1911)十月十日,辛亥革命在武昌首义胜利后,九江于十月二十三日在同盟会员林森、蒋群、吴照轩、张鲁藩的策动下,响应武昌独立,成立“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二十四日,推举五十三标标 统 马 毓 宝 为 九 江 都 督 ,吴 铁 成 为参议官,蒋群为帮办兼参谋长,罗大为政务部长,林森为副部长,舒先庚为 财 政 部 长 。 不久 ,李烈钧(武宁人)派来九江 ,蒋群让贤 ,由李接任参谋长。
林森也由此发迹 ,1912年1月 ,任南京国民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 。之后,几经辗转,也曾远赴日、美,最终步步高升,在1931年1月21日,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其实他坐上这个位置,也并不是自己强势上位 ,而是蒋介石的权宜之计 。 他被确定为国家元首 ,却不负实际政治责任 。 当时的《国民政府组织法》也进行了修订 ,“国民政府主席不负实际政治责任 ,而且不得兼任其他职位。”而在这之前,“国民 主 席总揽全国治权 ,还兼任海陆空三军总司令。”
在这种情况之下,林森依然选择了就职。这也就是这位国民政府主席做得悄无声息的原因。1943年8月1日,林森因车祸在重庆逝世,终年75岁。(来源 部分文章摘自 听语人间 九江广电报业记者蔡钦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