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市在脱贫攻坚行动中,采用多种形式的帮扶手段,主抓产业和就业扶贫,让贫困户们真正享受到了扶贫政策带来的福利,日子越过越好。
消费扶贫生活馆是共青城市助力解决扶贫农产品滞销问题的一大手段。这里以市场主导为主,支持第三方平台建设,通过协调提供场地、税费抵扣等优惠政策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消费扶贫,将供销社一楼的共青城农产品运营中心改造成消费扶贫生活馆,并将生活馆建设成为集直采直销、品牌塑造、产品体验、集中展示、扶贫直播等功能于一体的销售平台。全市扶贫农产品集中在消费扶贫生活馆销售,全市机关企事业工会会员集中在消费扶贫生活馆采购。
共青消费扶贫生活馆馆主 郝春:“主要是通过第一村驻村书记把当地有特色的农产品推荐到我们这来,跟我们达成合作意向,通过我们平台达成销售,市政府对这个也比较重视,发动共青各个机关事业单位员工来我们这里消费扶贫,一些市民听到消息也会主动到我们这来。”
目前消费扶贫生活馆销售种类达到了30多类,销售额能达到日均2万元,顾客不仅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也吸引了许多市民。
市民夏小姐:“我来过一次,这边的米也尝过,觉得口感还可以,又听说这边都是那些贫困户种的,所以很支持这边,我们就是想在方便自己的同时也给他们帮助。"
江益镇扶贫专干王玉出身贫困户家庭,在政府和社会公益力量的帮助下从大学毕业后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上了公务员,成为了江益镇的一名扶贫专干,她结合自身实际和相关政策,采用“土地帮扶”的模式助力巩固脱贫成果。
江益镇扶贫专干王玉:“我们这个菜地每户贫困户分了4垄,每垄土地租金每年600元,我们优先把贫困户的菜地先租出去,收益给贫困户本人,菜地跟周边高校有合作,土地都已经租出去了,收益每年有2400元,零零散散的工作我们都会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每天工资100元。”
土地免费分给贫困户,既可以出租赚收益,又可以自己劳动挣钱,这样的利好举措让江益镇的贫困户蒋正绣获益匪浅。
蒋正绣:“我们是贫困户,这是托政策的福,这个地是政府给我们,让我们有劳动力的自己种,自己可以卖菜,增加收入,不种也可以租给别人,我们住这里很方便,帮助了我们贫困户很大的力量。”
金湖乡江流村在98年前一直饱受水患困扰,农民经常颗粒无收,98年的特大洪水更是把江流村全部淹没,于是共青城市政府就将江流村整村搬到了长岭山旁,并积极发展各项产业帮助农民脱贫。
金湖乡江流村村委会主任 王团:“在长岭这里我们大力发展了产业,我们村现在有养鸡、光伏、稻畜养殖,现在我们村集体收入超过了10万元,全村已经脱贫摘帽,贫困户全部脱贫,日子越过越好。”
泽泉乡长塘村贫困户余火林曾开了一个小店靠榨油维持生计,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病让他不仅丧失了一年的劳动力,还用光了家中所有积蓄,成为了贫困户,这时政府扶贫干部主动帮助他重新做起了老本行,靠自己的力量脱贫致富。余火林:“政府就给我5000元的创业资金,鼓励我继续开起来,后来我家里生活就比较好了,吃饭啊穿啊那是不用愁的。”
除产业扶贫外,共青城市还首先突出就业定位,按照“就业一人,富裕一家”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贫困户劳动力稳岗就业,开展技能培训197人次,通过技能培训帮助143名贫困劳动力重新上岗就业。扶贫专岗累计152个。落实就业扶贫“八项补贴”1064人次109.61万元。
共青城市扶贫办主任 冯雪峰:“共青依托园区的优势,疫情期间就用网络招聘的形式,点对点的把招聘信息发放到每一个贫困户家里,人社部门把车子开到每一个村里,把所有务工人员拉到园区各个企业面对面进行招聘。”
同时,共青城市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不摘责任”和“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成果的五项机制。成立了脱贫攻坚普查领导小组,与国家同步开展全国普查。密切关注脱贫监测户“两不愁三保障”情况。针对国扶系统收入5000元以下的贫困户,建立了“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措施。
下一步,共青城市将强化监测预警,及时帮扶具有返贫风险的脱贫户和致贫风险的边缘户,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继续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质量完成剩余贫困人口减贫任务,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
共青城市扶贫办主任 冯雪峰表示,“其他工作都在有条不紊推进,预计六月底全面完成整改,有的要长效坚持,把今年所有收官工作高位推进,扎扎实实做好。”(来源:九江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