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肺片、干锅肥肠、炒肝、烤腰子、毛肚火锅……动物内脏的美食很多。但关于内脏的各种说法也争议颇多。听过国外都不吃动物内脏?内脏到底会不会威胁健康?是不是“垃圾食品”?
动物内脏嘌呤高是“垃圾食品”?
动物内脏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它们含有毒素、高胆固醇和高脂肪,不利于健康。然而,这些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1. 渠道正规的内脏,不用担心毒素的问题
动物的肝脏、肾脏会帮助代谢药物、重金属等有害成分,但这并非代表它们会储存这些物质。另外,国标对于生鲜食品的有害成分都有限量要求,只要是正规渠道购买的动物内脏,经过了检疫,可以放心食用。
2. 胆固醇、脂肪、嘌呤高?具体部位具体分析
确实有一些内脏胆固醇高、脂肪高,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内脏都有这样的情况。
(1)大部分内脏的脂肪并不高,不足5%。比如鸡胗、毛肚、猪肝、猪肺等,脂肪含量不到5%,和奶类脂肪含量相媲美。心、肾、脑、肥肠,这些部分相对高一些,大部分的脂肪含量在7%~12%,比猪肉的平均脂肪含量30.1%要低很多。
(2)大部分内脏的胆固醇含量不足蛋黄的1/7。除了脑、肝和肾,其他品种的内脏(肠、胃、心等)每100g的胆固醇含量,大多不到200mg。即使是胆固醇含量相对高一些的动物内脏,对于健康人群也不用过于恐慌。在2015年美国膳食指南里,取消了对饮食中胆固醇的限制。
(3)内脏确实是高嘌呤食物。高嘌呤食物指的是每100g食物中嘌呤含量大于150mg,嘌呤在体内会被代谢成尿酸,对尿酸高或者患有痛风的朋友来说可能会加重症状,尽量不吃或少吃内脏;痛风急性发作期,一定要避免内脏。对于健康人群,我们自身有能力代谢嘌呤,所以可以偶尔吃内脏。
总的来说,对于内脏的“中伤”并不完全正确。事实上,动物内脏的营养价值远超我们的想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享用,到底吃多少是比较合适的量呢?
吃动物内脏也要适可而止
动物内脏富含优质蛋白质,含量与瘦肉不相上下。另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突出,在各类食物中名列前茅。
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建议:内脏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铁、硒和锌等,适量摄入可弥补日常膳食不足,多数内脏产品胆固醇含量偏高,建议每月可食用动物内脏食物2~3次,且每次不要过多。
5种内脏营养好,建议优先考虑
营养好内脏需要满足其有突出的营养、有良好的口感且无明显营养短板。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给大家推荐5种营养好的内脏。
第一名:猪肝
猪肝的蛋白质、维生素A(比如11克猪肝就可以满足成人一天的维生素A需求)、维生素B1、叶酸、铁含量突出。口感绵密,有一定弹性,越嚼越香。特别适合的人群:婴幼儿、孕妇、哺乳妈妈、贫血及维生素A缺乏者、主食过于精细者。
第二名:鸡心
鸡心维生素B1含量丰富,蛋白质、钙、铁和维生素A含量也较丰富,口感软嫩又不失韧性。不过热量高、脂肪略高。特别适合孕妇、哺乳妈妈、缺铁性贫血者、主食过于精细者。
第三名:鸡胗
鸡胗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好吸收的铁,口感好有嚼劲,营养适中。特别适合孕妇、哺乳妈妈、缺铁性贫血者、健身爱好者。
第四名:毛肚
毛肚低热量、高蛋白、低脂肪,钙含量在内脏中较为丰富。口感爽滑脆嫩。特别适合火锅爱好者、健身爱好者。
第五名:猪腰子
猪腰子(猪肾)硒含量突出,100克的猪腰子含有157毫克的硒,吃几口就能满足全天的需求。另外,维生素B1含量也不少,是细粮的好搭档。不过猪腰子胆固醇含量高,高胆固醇血症的人要少吃。特别适合孕妇、哺乳妈妈、缺铁性贫血者、主食过于精细者。
(来源:健康时报)
动物内脏嘌呤高是“垃圾食品”?营养师:不一定,这5种很值得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