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温润的九江

    阅读:

九广网讯:(九江广电都市报 文/梅曙平)传统年代,“ 光致茂美、天下咸称 ” 的景德镇瓷器,装载在一种船头船尾尖 而翘起、船身狭长,顺风张帆即可行驶 的雕子船和罗荡船上,沿长江西进,自鄱阳县的姚公渡转道饶河,驶向八百里 鄱阳湖,再从湖口县往北,便进入了长江。 在“ 屏蔽吴越,控制荆楚 ”的九江,琳 琅的瓷器换装到体量庞大的木帆船上, 由上海吴淞口转海路,到达交州、广州、 泉州和扬州四大港。然后,趁着七、八 月的季风,远行至日本、南洋群岛、阿 拉伯一带商埠,这便是“ 水上瓷器之路 ”。

九江,作为“ 水上瓷器之路 ”的襟 要之地,素有“ 瓷都橱窗 ”之称。清代, 九江的瓷器业多为提篮小卖,从业者达 数百人。瓷器买卖同样有着准确的时代 规律,市场的秘密像一只看不见的手, 总是因势利导地在巨大的商机面前勃起。 随着长江航运业的壮大,外商接踵而至。 多数瓷器小贩逐渐由提篮小卖、摆摊设 点蜕变成前店后作坊的商业字号,至鼎 盛时期,九江瓷器店铺商号已达百家之 多。“小楼一夜听喧语,商埠明朝卖青花”, 瓷器装卸与交易,成为与茶叶、大米、 药材等众多商品一起经纶世务的重头戏。 那个年代,九江的关税,瓷器与茶叶占 据了大头。那年月,商贾频繁的九江, 一时间聚集了多少陶瓷行当的企图心。 翻开九江瓷器业商号名录:光华、国华、 介华、建华、荣华、树华、顺华、华昌、华盛、 华美斋、华丰利、文记、公记、茂记、长记、 泰记、夏宝记、宝生祥、瑞荣庆、宋荣茂、 雷德茂、张荣昌、江西瓷业、九江瓷业、 余水生、夏老二、夏老三、杨子三、戴洪发、 公和祥、宝元斋等等,一百多家带着老 字号血统的瓷器店,不断地开枝散叶, 共同支撑起九江陶瓷文化的繁华。 

纵观众多商号的经营,其光晃昱, 有千百色。既有一团和气的宏观大局的 共济,也有撸起袖子跟人家拼刺刀的竞 争。可谓灵活多变,因地制宜。有的提 篮外卖,有的摆摊设点,有的专做景德 镇瓷器成品批发、营销,也有的专购半 成品,前铺后作坊,在九江描画、铺彩 做来料加工。而这,也便产生了九江瓷 器自我的面目。

清末到民国初期,随着景德镇官窑 的没落,大批工艺师开始自己寻找出路。 那时候,受八大山人、徐青藤、石涛等 杰出绘画宗师影响的文人画开始在瓷器 上进行雅致的尝试,浅降彩便是其中最 为流行的画法之一,深受文人画影响的 朱山八友在瓷器绘画上闯出了很大的名 头,而他们大半在九江进行了瓷器加工 创作。参与打造九江瓷器特色可圈可点 的人物还有应聘而来的名匠画师程意亭、 邹文候,画师桂明先曾长期在九江电瓷 厂绘制生活用瓷,一些大师级别的人士 如何许人干脆带着徒弟余文襄、戴忠和 在九江开店。在九江红店老字号中,黄 见川、黄定占与景德镇瓷业最有渊源, 他们祖先很多人从明代开始就在御窑厂 做督窑官或者专职画师。浅降彩三大家 陈门王少维、金品卿等也在九江留下很 多瓷器与物件。民国时期,九江尚有光 华瓷厂与江西瓷器工业社。在这样群贤 毕至的大背景的焕发下,九江本土画师 刘雨岚、桂先明等也相继开起了瓷器店。 别有根芽的九江瓷器行业,就这样一脉 相承地百花齐放。

九江瓷器包括景德镇瓷器在九江的周 转和九江众多红店创作、加工的作品,以 此为根基,流传到全国各地。特别是抗战 胜利后,怀着一腔喜悦的人群从重庆回到 各地,凡是路过九江的,几乎都要买很多 的瓷器。同时,前来庐山游览的客人,购 买九江的瓷器也在情理之中。五十年代到 六十年代,中央各部委因为经常到庐山开 会,定制九江瓷器,也是有根有据。因为 景德镇地处偏远,来回很费周章。九江便 成了购买景德镇瓷器的首选之地,这,极 大地刺激了九江瓷器行业的发展。故而许 多人认为,若论中国红店的历史地位,江 西九江当进前三。

在这条地理与人文催生的脐带上, 陶瓷胎珠暗结,诞生了九江人的集体记 忆。温润的陶瓷,带着不可复制的手工 指纹,带着绣花针一样的纤巧与精致, 让人感受到那破茧而出的呼吸与吐纳, 自然受到收藏者的广泛青睐。在浔阳众 多收藏家中,收藏瓷器的应该是一棵树 上的主干,一位叫梅新开的藏友通过对 自己收藏的一百多家红店的五百多件藏 品的深入品鉴,在丰富自己的同时,也填补了九江本土瓷器深入探讨的空白。 以此为发脉,他还筹备成立九江瓷博物 馆,准备出一本九江瓷方面的专著。在 九江市博物馆内还有一家私人博物馆, 馆主是九江著名收藏家汪登保,他的藏 品囊括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直至九十年 代,每一个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精品,不 少成套瓷器就连景德镇都难以寻觅。像 十大样板戏、水浒一百零八将、五虎上将、 四大天王、十大皇帝、春夏秋冬等主题 收藏器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瓷业风貌。

纵观历史,九江瓷器与官窑瓷器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真正意义上的九江 瓷,应该是九江加工生产的瓷器,业内 称为“ 红店 ”。

九江瓷以釉上彩居多:粉彩、蓝彩、 墨彩、金彩、红绿彩都有。九江作坊生 产的瓷,绝大多数有款,以底款居多, 如“ 九江光华瓷号 ”,“ 九江顺生瓷号 ”, 民国初年九江余师生出品的九十二头粉 彩龙凤餐具,曾是富人家的宠玩。二战后, 英国女王伊莉沙白二世当年生日的一套 西餐具,就是在九江西门口茂源瓷行订 烧的,据说还有六件留在九江,近来藏 家正在寻找下落。

九江瓷商,大户多数销景德镇成品 瓷,小户则购进白胎瓷,自行起彩加工。独家开炉者谓之“ 大炉 ”,合伙开炉者谓 “ 春炉 ”。都是前店后坊,店铺前部摆放 货架,各色瓷器制品陈列其上,顾客来 玩选择,而有些客人则会进入后堂,在 那里有店里最能干的师傅,专事描画纹 彩。各店业务,多有侧重,有的专做日 用瓷,有的专制艺术瓷。有的以琢器为主, 有的专制园器,有的专生产茶、餐套具。

九江几乎不烧制瓷器,只做“ 红店 ”, 就是从景德镇运来胚,再在上面进行加 工。分辨九江瓷器首先看颜色,瓷器的 颜色都大有地方特色,九江瓷器的颜色 十分艳丽。还有就是要熟悉九江本土画 师的画风。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到实 践的时候,还是要看经验。

远去的水上瓷器之路,曾经是景德 镇连接整个世界的枢纽。如今,水路繁 华已然不再,只留下自昌江至鄱湖、长江, 水底下那些一路散落的碎瓷,它们是在 沙土和鹅卵石间静卧的瓷器编年史,等 待着不知道的年岁、遥遥无期的重见天 日之时。只有案头上、箱子里那些收藏 着的九江瓷器,依然在缄默中叙说,在见证九江无可替代的地理优势和与景德 镇血脉相依的陶瓷文化,它们袭一身今天覆盖着昨天的尘土,撮合着几代人的体温。

继续阅读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7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