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到10月份
蜱虫叮咬后
被咬者会染上
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当前正值高发季
蜱虫是啥?
被咬了有啥症状?如何防?如何治?
九江市疾控中心
为您准备了全套攻防策略
大家一起来了解吧
一、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每年4—10月高发。
二、蜱虫是什么?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
三、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等,预后较差。
四、如何传播的?
主要通过蜱虫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使人患病。急性期病人血液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五、哪些人群风险较高?
人群普遍易感,被带毒蜱虫叮咬的人都有可能感染此病。一般疫源地(主要为山地、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来该地区的旅游者,接触蜱的机会增多,得病的风险增大,从事农业劳动的中老年人发病较多。
医护人员在救治病人的时候,家属陪护照料病人的时候,如果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或者分泌物也可能引起感染。
六、发现被蜱虫叮咬,应该如何做?
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了,用尖镊子准确夹住叮入皮肤的蜱的头部或口器,并逐渐将其垂直拉出。不能抓住或挤压蜱的躯体,凡士林油、酒精、点燃火柴或其他刺激方法都不可用,因为蜱吸血的口器很复杂,上面长着倒刺, 一旦不恰当地拔除正在吸血的蜱,很可能让它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进一步引发皮肤炎症。
提醒:如无把握, 应尽快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 让医生处理。
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若出现皮疹或发烧,应立即去看医生,并告知有蜱虫叮咬史。
七、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
提高防护意识,避免蜱虫叮咬,是预防的关键!
(一)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二)从事田间劳动或野外旅行时不要在草地上坐、卧,避免长时间停留;提倡穿长袖衣服,穿浅颜色衣服,便于及时发现蜱虫;不要穿凉鞋;应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户外游玩、劳作后尽快洗澡更换个人衣物,检查有无叮咬;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驱避剂。
(三)户外活动后应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附着,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腿窝等部位。
(四)对于已经被虫叮咬形成的伤口,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在随后的2周密切注意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乏力等身体不适,要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通过血常规检测及动态复查可以及早提示是否感染该病,以便及时进行治疗。
(五)该病也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及分泌物等体液感染健康人。参与护理的亲属要戴口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如果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绝对不要用手摸嘴唇、揉眼睛、挖鼻子等。与该病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在随后的1-2周也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温馨提示:蜱虫固然可怕,但是被蜱虫叮咬后切勿恐慌,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而且,不是被蜱虫叮咬,就一定会患病,这与蜱虫是否带病毒和个体身体素质有关。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一定要尽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做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和正规治疗。
(来源:九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