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江西人,为什么影响了中国900年?

    阅读:

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耸立唐诗、宋词两座文化高峰,江西诗派也是中国文化长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清代戏曲家蒋士铨在《辩诗》中说,“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
作为宋代最重要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如何另辟蹊径的呢?
一祖三宗
北宋建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科举的推行、出版业的发达、儒学运动的复兴,北宋的文化事业日趋蓬勃,文化氛围日渐浓厚。稳定安逸的生活为文人吟诗作赋奠定了优渥的物质基础。
宋初60余年中,诗坛以学习白居易、贾岛、李商隐诗风为主导,整体创作仍受晚唐五代诗风的影响。北宋中期,欧阳修作为文坛宗主,领导诗文革新运动走向高潮。这场革新运动不仅清扫了晚唐五代的萎靡文风,也涤除了当时华而不实、险怪奇涩的诗风,为宋诗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除了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轼等人也提出了诗歌见解,将诗文革新运动进行到底。苏轼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在苏轼门下,聚集了大批文学才俊,其中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成就最突出,合称“苏门四学士”,加上陈师道、李廌,称作“苏门六君子”。宋人已经突破唐诗的藩篱,树立了宋诗的新风貌。

图片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的黄庭坚雕像。李学军/摄

江西诗派开山祖师黄庭坚,出生于修水县双井村少有“神童”之名,7岁写下《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还有佳话盛传,有一天,舅舅李常来到黄庭坚家,想试他的才学,见院内有一棵桑树,便以桑、蚕、茧、丝、锦段为题吟上联:“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黄庭坚才思敏捷,从手中毛笔得到启发,立即对出下联:“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成年后的黄庭坚诗才更加卓著,在诗风上推陈出新,受到苏轼大加赞赏,四川、江西的学子将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
黄庭坚的才华吸引了众多青年诗人,他受到陈师道、徐俯、洪朋、洪炎、李彭等人的拥戴,并对众人的诗歌创作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点。在黄庭坚的引领下,师友相传,互相切磋,一个诗歌流派逐渐形成。诗派成员常常通过集会、结社、书信等方式进行交往。徐俯、洪刍、李彭等人志趣相投,曾在南昌聚集了大批诗人,发起大规模的唱和活动,结成“豫章诗社”。
黄庭坚逝世6年后,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举陈师道、潘大临、谢逸等25人,首次称作“江西诗派”。
为何以“江西诗派”命名?
开山之祖黄庭坚是江西修水人;诗派中江西人最多,洪炎、洪朋、洪刍、徐俯、谢逸、谢薖、饶节、李彭等,都是江西人;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影响巨大,诗派成员或深或浅都受到黄庭坚诗学的熏陶,诗派体现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诗歌美学范式。
江西诗派处于北宋末、南宋初,由于受黄庭坚的影响,吕本中、曾几等也被视为诗派中人。宋末,方回《瀛奎律髓》提出“一祖三宗”的说法,因江西诗派成员多学杜甫,故称杜甫为诗派之祖,将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作诗派“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吕本中等,都是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
图片《诸上座帖》,宋,黄庭坚书,纸本,手卷,草书,92行,纵33cm,横729.5cm。来源:学习强国平台
诗学创见

江西诗派有着循序渐进、法度井然的诗歌理论,这让年轻人学诗更容易入门。黄庭坚在巴蜀时,四川学子纷纷慕名而来,求学于门下。

江西诗派提出首先要多读书,只有熟悉前人作品,将各种作诗技巧了然于心,然后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跳出形式层面的束缚,达到浑然一体、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黄庭坚在《与王观复书三首》(其一)中指出诗歌用语生硬,词不达意,病因就在于“只是读书未精博”。

江西诗派重视诗歌技巧的灵活运用,但并未沉湎于形式主义,他们推崇杜甫晚年得心应手、看不出雕琢痕迹的诗歌风格,同时也喜欢陶渊明“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诗歌创作。

江西诗派将读书作为初学者的必经之路,终极目标是在诗歌创作上翻新出奇。宋代诗坛一向主张创新,黄庭坚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坚决,他强调“文章最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至于怎么样做到翻新,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意思是借鉴前人诗歌的语言艺术,加以巧妙化用,从而达到别开生面的效果。“点铁成金”说体现了江西诗派求新求变、趋生避俗的诗学精神。

宋人曾季貍《艇斋诗话》记载,陈师道论诗说“换骨”,徐俯论诗说“中的”,吕本中论诗说“活法”,韩驹论诗说“饱参”。这4人作为江西诗派的主要力量,都强调要善于参悟,并且提出不同的诗学见解,在学习黄庭坚的基础上自成一体,这又何尝不是对求新精神的躬身实践?

图片黄庭坚纪念馆

江西诗派在风格上主张生新瘦硬、拙朴老成,他们的诗风最突出地反映了宋诗特色。章法上不喜平铺直叙,诗意跌宕起伏、似断实连,充满哲思和理趣,结尾意味隽永。句法上引散文句式入诗,押险韵,善用典故。字法上善于炼字,适当引用方言、禅语、口语。声律上打破固有平仄,修辞上多用比喻。通过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来表现诗歌的不俗。黄庭坚的诗歌集中地呈现了这些生新争奇的特征。

黄庭坚为政清廉,关注民生疾苦,倡导“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但一生仕途坎坷,数次遭贬,他个人虽不幸,却因为诗给他的任职之地带来有幸。

如“乌台诗案”导致黄庭坚被贬,他从京城来到江西泰和做知县,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登快阁》。诗中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将再熟悉不过的字词加以融裁,立刻勾画出一幅天高月明、澄江如练的辽阔气象。按史料所载,此诗一出,快阁便因黄庭坚的题咏而名重天下。

黄庭坚的诗作,细细品读,刚健高峻,有筋有骨,意味深长。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宋诗》中说,唐诗如芍药海棠,宋诗则是寒梅秋菊;唐诗如荔枝,宋诗则是橄榄。黄庭坚诗歌既如寒梅秋菊清冷,又如橄榄初觉生涩却回味无穷。黄庭坚清冷瘦硬的诗风,也和他孤高挺立的精神气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折射出宋人兀傲不羁、不随流俗的人格魅力。

在题材内容上,江西诗派很少有唐代诗人金戈铁马、逐梦长安那样的豪情之作,那些渗透着书卷气息,描摹书斋生活、羁旅行役、感时伤怀、亲友赠答的诗作,更能见其真性情。江西诗派的一部分诗歌,深刻地描写了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如黄庭坚《流民叹》、陈师道《田家》等。王安石变法后,新旧党争更加激烈。

在紧张的政治局势下,诗人将直陈时弊的现实主义观照转向抒发内心。金兵入侵,宋室南渡,江西诗派的诗风发生明显转变,其笔触从书写人生转向对国家命运、社会民生的关注,流露出深厚的爱国热忱。金兵围攻汴京,张邦昌僭位,徐俯很不屑,故意把家里的婢女取名为“昌奴”。他的《咏史》诗借古讽今,彰显了民族气节。吕本中《兵乱寓小巷中作》“城北杀人声彻天,城南放火夜烧船”,描写了战乱后的惨状。洪炎《次韵公实雷雨》“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抒发忧国忧时之思。

图片黄庭坚书法碑廊 图源:黄庭坚纪念馆
回响不绝

江西诗派对南宋诗坛影响深远,南宋诗人或多或少都受到熏陶。尤袤、杨万里、陆游、范成大等“中兴四大家”早年作诗,在取法于江西诗派的同时,又领悟到江西诗派自成一家的诗学精髓,跳出了江西诗风的束缚。

从南宋晚期至明代,江西诗派对诗坛的影响不绝如缕。到清代,学习宋诗的人多了起来,江西诗派也得到更多关注。清代后期,宋诗派程恩泽、郑珍、莫友芝等师法黄庭坚、陈师道。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也是修水人,非常敬仰黄庭坚,学黄庭坚诗而深得其精髓。

江西诗派的诗学理论、创作实践及人格魅力,对当下文艺创作又有怎样的启迪呢?

江西诗派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之路,彰显了前人的智慧和勇气。当代文艺创作要借古鉴今,追忆古代文化辉煌,筑牢文化自信,积极破除创作中的困境,探索出一条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之路。

江西诗派与时俯仰、关注现实的题材转向,意味着文艺创作应立足时代,植根于人民生活,要有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为反映时代呼声、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而歌咏。

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的诗学追求,依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和深厚的知识积淀。启迪人们要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艺创作需要数量,更要质量,要有“高原”,也要有“高峰”。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引用黄庭坚的名句“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等经典,深刻阐述文艺创作的一系列问题,要求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观江西诗派,斯人已逝,回响不绝,留给世人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修水发布)

继续阅读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7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