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市:“三变”促“三新” 铺就强村富民新路

    阅读:

九广网讯:仲春时节,走进瑞昌市桂林街道光明村,道路两旁树木成行,彩色房屋错落有致,凉亭铜雕、文化步道……呈现一派生机勃勃。而曾经的光明村却是瑞昌市远近闻名的“难管村”“空壳村”。自被列为江西省重点帮扶村以来,该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走出一条以“三变”促“三新”的强村富民新路子,成为九江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图片

变“独木难支”为“众擎易举”,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 

消除“空壳村”,找对“富路子”是关键,强劲“续航力”是根本。光明村坚持因地制宜、合力共为,创新“三联三统”的集体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基础设施联村建设、特色产业联村打造、集体经济联村发展,采取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抱团”方式,完成村集体600亩雷竹、200亩黄茶的栽种,让村集体产业多点开花。

今年,光明村计划将雷竹种植扩产至1000亩,按照目前产业发展趋势,预计到2026年,雷竹产笋将实现年产值1200万元,而成片的竹林郁郁葱葱,更将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除雷竹、黄茶等种植外,光明村还积极引进九江市国控集团的智慧渔业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打造九派瑞光智慧渔业示范村,形成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的绿色生态产业,打破单一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该村以数字乡村建设试点为契机,搭建电商销售与乡村联结平台,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助力产业发展。

图片

变“昙花一现”为“四季常青”,探索利益联结新机制 

“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为进一步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光明村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行“托管代养”模式,由帮扶单位和村集体出资2万元购置3头黄牛,交给易致贫村户代养,与其签订托管代养协议。黄牛养成出售后,村集体仅收回买牛成本,易致贫村户可享受增值收益。这种新型模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脱贫户及“三类人群”的投资风险,更有效激发了村民主动发展、勤劳致富的积极性。

除村集体产业外,光明村还主动与该市就业局、水利局等部门对接,开发公益性岗位,积极为村民搭建更多元的就近务工平台,有就业意愿的脱贫户和村民可根据自身需求对接合适岗位。目前该村已有近40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图片

变“伤筋动骨”为“脱胎换骨”,培育基层治理新路径 

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是一体两面。光明村坚持党建引领,全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用“数智”思维破解治理难题,有效推动基层治理向“自治智治”转变。通过“网格化+政务服务”举措,不断延伸服务链条,进一步打通便民“神经末梢”,为民服务更加优化更加贴心。衔接乡村振兴防返贫监测预警。对接防返贫监测系统及市级21类行业部门数据,通过构建模型对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提升预警监测水平。完善乡村综合治理监管。光明村配备了3处高空瞭望监控、25处出入口监控、2处水库防溺水监控、2处大棚温湿度监控、240处全覆盖监控、1个乡村政务大屏等前端感知设备。通过此类数字化应用平台可开展防溺水、森林防火、环境整治、社会治安等各项工作,实现场景事件从自动预警至处置完成全过程管控,提升村级治理能力。

“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实施乡村振兴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路径,在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光明村更是下足力气,深入开展新时代“五美”乡村建设,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造柏油景观道路、绿化美化村民房前屋后等一系列整治,让昔日的“空壳村”旧貌换新颜,让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源:九江市乡村振兴局)

继续阅读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7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