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抢水”到“赠水”,鄱阳湖区旱情中见边界治理成效

    阅读:

九广网讯: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今年7月以来,持续干旱少雨,鄱阳湖边都昌县干旱红色预警,如何有效应对旱情,是对基层乡村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9月13日,半月谈点赞都昌县经验做法《从“抢水”到“借水”,旱情中看见的时代进步》,报道都昌县南峰镇党委创新“党建+边界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和“六联六常”新工作方法带来的可喜变化,成为都昌县大湖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

图片

九江市都昌县南峰镇因与上饶市鄱阳县银宝湖乡近在咫尺,村庄分布交织,群众往来频频。早期,因渔业资源、土地界址、宗族歧视等各类矛盾,纠纷不止、摩擦不断,每年产生的大小矛盾纠纷达80余起,边界治理犹如“泰山压顶”。

上世纪70年代,南峰镇余晃村与银宝湖乡鸣山村因争夺“抢水”斗殴致死3人。1989年8月21日,都昌县南峰镇一村民因土地与鄱阳县银宝湖乡村民产生矛盾纠纷,最后导致8人死亡。直至上个世纪末,两个村子还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个别与对方村民通婚的家庭,则受到本村人的集体唾弃,南峰镇与银宝湖乡“邻里关系”已到水火不容、大动干戈的地步。

今年7月份以来,都昌县较历年同期降水明显偏少,出现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高温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平均气温高,而且旱情还在持续。8月中旬,正值中稻孕穗期,南峰镇余晃村的1000亩水稻却因干旱“危在旦夕”。紧要头关,余晃村支部书记余纯科得知银宝湖乡鸣山村蓄水塘今年的蓄水较充足,引水便利,迅速与银宝湖乡鸣山村支部书记金前进发出求救“信号”。8月11日至18日,鸣山村水库中连续放水7天7夜支援余晃村,救余晃村1000亩水稻于“水火”之中。鸣山村的慷慨“赠水”,让余晃村六七百亩水稻逃过了绝收的命运,1000亩水田都是金灿灿的无一受灾。这种善意的转变,充分诠释出守望相助、邻里和睦的真正涵义。对于余晃村老人而言恍如隔世,心中甚是喜悦。对于种粮大户而言,心中“大石”落地。

旱情无情,人有情。两村变“抢水”为“赠水”,化“干戈”为“玉帛”,转“积怨”为“相亲”,以邻为伴,与邻为善。这种两极反差良性发展,表现出九江市都昌县南峰镇与上饶市鄱阳县银宝湖乡边界治理向善、向荣;体现出基层党组织在边界治理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凸显出南峰镇党委创造的“党建+边界治理”行之有效。挺立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高望往,才见云阔天高。南峰镇党委积极探索政治、德治、法治、自治“四治融合”,以爬坡过坎的压力感、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创造性提出“党建+边界治理”新思路,探索出“六联六常”工作法,为两市异县边界稳定治理“保驾护航”。

图片

01  组织联建,做到常履责

由南峰镇党委牵头,联合鄱阳县银宝湖乡党委在南峰镇余晃村成立中共都鄱余晃联合支部委员会,设委员6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1人,教育管理党员305名,每三年选举一次,当选的支部委员由两个乡镇党委联合批复任命。联合支部以“党建引领、区域统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为工作思路,以“化解边界纠纷、促进产业发展”为核心功能,协调配合南峰镇的余晃、坛里、乌沙和银宝湖乡的大山、鸣山、和平等6个村党支部的工作,将支部建在湖面上、将党旗插在船头上,彻底解决了边界争端牵头管理难、大事小情各不靠前的症结。

在党员管理方面,各党支部党员不改变原有组织隶属关系,党员管理和培训由各村党支部自行负责。联合支部委员拓展涵盖到6个村全部村支委成员。为进一步健全组织架构,便利工作开展,南峰镇党委在上级部门关心支持下,整合投入资金20多万元,打造了联合支部办公楼和“党建+边界维稳”综治中心,联合支部办公楼有三层约240平方米,设有便民服务大厅、社区警务室、纠纷调解室、心理咨询室、综治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等,联合支部建设正朝着“办公场所优化、日常管理完善、职责制度规范”的目标迈进。

02  党员联动,做到常握手

联合党支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支部委员会,先后开展了以“维护湖区稳定”“封洲禁牧”“党建+联谊联防”“退捕禁捕”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强化了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强了联合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南峰镇党委和银宝湖乡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开展联谊走访活动,加深两镇村民感情友谊。对于村支部及村干部的大事小情,6村之间坚持做到“四互”:喜事互贺、白事互吊、大事互通、难事互助。每逢重大传统节日,还轮流举办茶叙会,促进了双方的融合与理解。联合党支部还上门走访困难党员、老党员、贫困户,为每名走访对象送温暖、解困难。

通过举办各类联谊、走访活动,双方畅叙友谊、坦诚相待,把联谊联防工作从“路上老表”向“拜把子”转变,逐步加深沿湖乡镇、村民、渔民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潜移默化中实现“同饮一湖水、胜似一家亲”,形成“干部多握手、群众少动手”的生动局面。

图片

03  村务联议,做到常碰头

针对6村接壤、矛盾多发的现状,双方整合区域资源,提升服务功能,拓宽合作领域,推行跨区域党建共抓、资源共享、和谐共创、生态共保、文化共育等工作,着力解决跨区域管理事务难、边界纠纷调处难、村级规划难、产业发展难等问题。

针对双边渔民争夺湖区资源引发矛盾纠纷问题,在联合支部的大力协调下,双方明确划分界限,定下了“君子协定”,对任何人不讲情面、不搞特殊,杜绝越界捕捞行为,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难题,破除了“湖里无理”的状况。另外,建立“双边党建经验交流”工作机制,通过相互学习,促进相互提高,实现互惠互利,不断提升双方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04  信息联享,做到常预警

一是人为主。发挥“人”的因素,联合党支部除安排支部人员日常走访、巡逻、摸排外,还动员网格员、农村党员、“两代表一委员”、乡贤达人等做信息员、联络员、调解员,第一时间掌握苗头隐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事为先。发挥“科技”的力量,通过建设“小天网”工程,在边界人员密集场所、重点部位、主要路口设立监控点50余个,实时数据传输汇入联合支部监控平台,加大了技防力度。

三是情为重。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设立“联谊联防”微信群、公开双边镇村干部联系电话等方式,建立镇、村、组三级联动情报信息网络,及时掌握沿湖各村社情民意和不稳定因素,形成“信息直传、民意直述、情况直报、领导直办、矛盾直控”的综治信息直递反馈机制,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域、快捷畅通”的情报信息网络。

2017年以来,联合支部坚持提前发现、主动介入,主导或参与调解双边在项目建设、交通事故、婚姻纠纷、山林田水等方面的纠纷180多起,全部依法合情通过积极沟通、友好磋商达成解决协议,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05  产业联兴,做到常协作

近些年,伴随着鄱阳湖区诸多项目的签约落地,资源权属等纠纷也紧随而至。为此,联合党支部主动作为、靠前服务,耐心说服劝导,有力推动项目落地生根。九江市重点项目——都昌县皓晖光伏发电有限公司18MWp光伏发电落户南峰镇乌沙村苗山,因山林归属、道路交通等矛盾纠纷,项目推进步履维艰。联合党支部成立后,按照“化解积怨、疏导情绪、增进信任、达成共识”的思路,同两地群众进行了多达200余次的沟通交流,成功推动项目加速建设。

在民生方面,两镇党委在道路修建、池塘改造、山林保护等方面相互协作、积极配合。目前已修建了4条两地连接公路,架起了来往沟通的“连心桥”。联合党支部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合作中实现共赢,全力为两地群众开展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图片

06   稳定联保,做到常互动

对涉及边界之间的重大矛盾纠纷,双方坚持“异地优先、友邻为重、诚信和善、互谅互让”的原则,实行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限期办理。

在洪涝、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方面,按照“谁近谁先动、携手共解难”的原则,发挥“近邻”的作用,主动出击、紧急处置,确保第一时间保护两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治安联防方面,6村分别指派一名村干部、党员志愿者每周定期巡逻;在封洲禁牧、退捕禁捕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联合巡逻,做到问题早发现、矛盾早化解、人员早稳控。

在调解两地矛盾纠纷过程中,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对象、问题特别紧急的情况,双方党支部垫付或投入物力和财力雪中送炭,确保问题及时有效解决。

图片

“党建+边界治理”,通过“六联六常”工作法,成效显著,体现在“三个更加”:

一是相互联系更加紧密。联合党委组织开展各类联谊联防活动12起,联合党支部组织双方党支部开展活动30余起。通过“党建+边界治理”思路,增强了党委与党委、支部与支部、党员与党员、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构建了“干部多握手、群众少动手”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同饮一湖水、胜似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二是矛盾化解更加有效。联合党委坚持提前发现、主动介入,将矛盾纠纷化解由“自下而上”的模式变为“自上而下”。矛盾大时,先由联合党委提前介入,出示初步意见,并逐一化解。矛盾小时,联合党支部协商,村党支部化解。通过“自上而下”的化解方式,调解边界纠纷180余起,全部达成解决协议,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涉界纠纷呈逐年下降趋势,化解速度快、效果好、满意度高。先后获得平安九江建设示范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省市县荣誉20余个。

三是产业发展更加有力。联合党委成立后,按照“化解积怨、疏导情绪、增进信任、达成共识”的思路,双方村民感情越来越深、矛盾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优,通过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合作中实现共赢,发展大山村产业园、红薯种植基地,带动70余人在家门口务工,其中带动脱贫户15人就业。

图片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南峰镇“党建+边界治理”思想紧扣“党建+”时代主题,以“六联六常”为治理手段,趋利避害;以两市异县边界稳定为核心目标,攻坚克难,鄱阳湖区边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来源:九江政法)

继续阅读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7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