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明:身残志坚,用自强不息谱写精彩人生

    阅读:

(九江广电全媒体记者 袁洁)周小明是一位残疾人创业企业家。

他并非天生残疾。1984年,正处于花样年华的他患上了不死的癌症——强直性脊柱炎。面对命运的不公,周小明没有怨天尤人,他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始至终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他看过的每一本书,每一份报纸,听过的每一个收音机栏目,每一节课程,都影响着他的思维和眼界,也最终影响他的成功与发展。

从健全人到残障人士,弯着腰的他似乎比别人矮了一分;但他却凭着一股自强不息的干劲重新“站”了起来,并且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在养鸡场里忙忙碌碌的他,似乎又比别人高了一截。

心里有光,脚下有路

上帝为周小明关了一扇门,同时也为他开了一扇窗。自从发病以后,周小明做事变得非常严谨。身体瘫痪以后,他更用心地接触外面的信息。时刻关注收音机里的最新消息,同时找到所有他能找到的书刊,甚至是大学的一些教材。因为他明白,自己必须往前走,这就需要一技之长。

当身体慢慢好转以后,他开始学习雕刻私章。可他刚学会这门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手艺,私章就被社会无情地淘汰了。这件事给周小明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但更多的是警醒,在他的脑海中深刻地刻上了一道印——这个社会的变迁不会因为你想做什么而留下你,只有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淘汰。

1991年,周小明选择教书。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信得过周小明,把孩子给他带。“其实从刚教书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条路不长久,但是能给我提供短暂的机会,所以我很珍惜,也非常用功地去教。”周小明说。1994年,周小明身体恶化,已经直不起腰在黑板上写字了。为了对孩子负责,他放弃了这条路。这份工作让他得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给了他莫大的鼓励。

暂时地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卸下教书的担子后,周小明为自己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他用三年的时光读了很多书,练习书法,还订了文学创作类的专业杂志,自学了文学创作。

三年后,周小明又拿着600块钱的启动资金去开店,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一间小店铺慢慢开了起来,生意也很不错。但其实开店的第一年他就知道,店也开不长久,因为没有发展的空间——第一,村子就巴掌那么大;第二,开始出现外流快速暴涨,村民都出去打工。周小明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所以在开店的同时,也在思考所有自己能做的事,重新筛选自己的工作,真正地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的工作。

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周小明决定用业余时间读中国农民大学的畜牧业饲养管理专业函授课程。然后他又把农业里面能想到的项目全部写在纸上,一一排除,最后留下的项目只有养鸡。

制定“十年计划”,开启成功之路

有人说,决定人生的从来不是命运,而是每一次的选择。于周小明而言,每一次正确的选择都意味着他离成功更近一步。

通过系统地学习后,周小明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他感觉远远不够,于是开始积累经验。他充分考虑了自己的承受力,从10只鸡养起,并用数学的方式进行分解,同时边看书边观察记录。他的第一个十年计划是从10只鸡发展到1000只鸡,差不多七年可以完成。余下三年备用,以防身体出现变故或者麻烦。

“第一个十年很艰难,10只鸡养死了,20只鸡养死了,50只鸡又养死了。”接二连三的挫折给了周小明很大的打击,但在他的眼里,鸡死了不是失败,而是成功的代价。“我们做事要重视起步,要做得踏实。我从2003年开始建宝城养殖场,起初只有100平方的养殖间加上三五十平方的生活区,非常简陋。但第二个十年就快了,从1000只养到10万只鸡,模式是一模一样的。数学在二十年的规划里起了类似定海神针稳定剂的作用。它让你不要急不要慌不要乱,所有的东西慢慢做,做到时候它会成功的。”周小明在采访的过程中频频爆出金句。

如今,周小明的养鸡事业蒸蒸日上,采用“互联网+农业”的方式,让客户线上就能预约;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环保问题。他还带动了当地的部分村民就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坚定地往前走,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周小明一直在奋斗。他用自强不息,谱写出了精彩的人生新篇章。

继续阅读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7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