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广网讯:霜降过后,黄花红叶,妆点秋光,重阳来到,又是一年登高望远的日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尽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
,又称“重九节”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还有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按照汉代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
,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祖先。
,汉代,重阳节的内涵进一步发生变化。《西京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祈求长寿也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文中提及的“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唐代,它被定为正式节日。此后,重阳节的习俗内容不断扩充、丰富,流传至今。
,,
秋冬交接的“界标”
,岁月流逝,由于历法变化等原因,九月祭火的仪式逐渐衰亡,登高等习俗却依旧保留下来。以时间来说,重阳在生活中成为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重阳习俗
,赏菊花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
登高望远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
插茱萸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敬老人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可以说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
,祭祀先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中元节三节,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据说重阳登高,也与古人的祭祖活动密不可分。古时耕地资源少,加上讲究的人家要堪风水,通常墓地会选在山上,所以祭祖一般要登高。至今,在浙江桐庐、福建莆仙、新加坡等不少地方,人们在九月九日仍“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
,,
重阳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重阳节也仍有积极意义。
,2006年,重阳节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
,重阳节有天时(秋高气爽)、人和(敬老)之利,是秋季大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含长久长寿之意,也凝聚了中华儿女尊老爱老的浓浓情意。加强对这一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增强社区民众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对于增进民族认同感、弘扬社会正能量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重阳敬老倡议
,重阳节,也是中国老人节,家长可以让孩子向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
,1.让孩子给家里长辈说一段感恩的话,或为长辈做一个贺卡,写上祝福语。
,2.家长组织一次与家里长辈共度重阳节的活动,饮茶逛街、登高赏菊等。
,3.让孩子给远在他乡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个电话,表达晚辈对他们的关心与祝福。
,4.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去敬老院,给老人们送上一份祝福。(来源:文明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