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抓产业 群众脱贫有质量

    阅读:

王怡荣 黄嫘禹

脱贫攻坚,产业为本。近年来,武宁县横路乡党委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做文章, 大力发展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香菇等产业,方便群众种植和实现家门口就业,助力脱贫攻坚,实现高质量脱贫。

选产业 找路子 党建引领当好“主心骨”

素有“装饰之乡”之称的横路乡,位于武宁北部,地处南皋山麓、西海湖畔,距武宁县城30公里,全乡国土总面积147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2.4万人,耕地总面积1.7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86亩。因为大量劳动力外出从事装饰行业,造成了本地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如何打破这一困境,带动全乡416户1356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役,成了压在横路乡党委、政府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2019年初,横路乡多次组织乡村干部到湖北等地参观学习产业发展经验,并召开村有经济发展座谈会,大家谈体会、想办法,共谋产业发展之路。横路乡党委书记曹伟告诉记者:“通过考察学习,我们发现香菇种植周期短,效益好,对劳动力要求不高,覆盖性广兼容度高,老弱妇孺甚至残疾人都可以务工。刚好,横路九山半水半分田,生态环境非常好,山泉资源丰富并且品质好,非常适宜高品质香菇种植。”

产业选对头,脱贫有奔头。2019年,横路乡成立“一领办三参与”香菇种植合作社6个,以“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为目标,真正把党的组织嵌入到产业扶贫之中,组建起产业党支部,当好群众发展产业的“主心骨”。

作示范 有承诺 合作社模式成“靠山”

“要给村里增加收入,带领贫困户真正脱贫致富,还是要发展产业。种香菇周期短、效益好、见效快,我想尝试一下。”57岁的横路村党支部书记杨秋安摩拳擦掌。

2019年,横路乡引进青山香菇种植和百旺食用菌2家企业,把30亩的香菇种植基地建在了泥山村,并且承诺为横路乡境内的香菇种植基地提供菌棒及技术指导、成品回收服务。借着乡里产业发展的强劲东风,杨秋安5月份也流转了30亩土地,建起了15个标准化香菇种植大棚,当年投产当年收益,吸纳了35户118人参与入股分红和就业,村里也增加了15万元的收入。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横路乡大力推进“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利用合作社优势,吸纳贫困户以资金、土地、劳动力入股参与产业发展,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经营性收益、工资性收益、生产性收益等利益联结机制,给贫困户发展产业吃下“定心丸”,脱贫致富找到了“靠山”。

兴产业 好就业 脱贫致富有“活水”

“我村里去年流转了40亩土地,发展了香菇生产和种植,30个生产大棚,6个种植大棚,每天有20-30个劳动力在基地务工,常年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就有13个,今年光务工工资就发了65万。”泥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友木算起了经济账。张友木向记者介绍,之前泥山村没有产业和经济来源,属于空壳村,今年村集体通过发展香菇产业,收入可以破30万。

“我6月至9月,在基地帮忙做香菇棒,从10月份开始帮忙摘香菇,按3毛钱一斤计酬,每天都有100来块钱的收入,一直可以摘到明年5月份。常年在基地务工,一年的收入不少于3万块呢。”在横路村洞门峡基地务工的贫困户孙海丽说起这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2020年,横路乡发展了香菇种植合作社11个,香菇生产龙头企业1个,搭建标准化种植大棚106个,生产大棚30个,生产、种植面积达221亩,年产香菇140余万斤,年产值可达1100余万元。在大力发展香菇产业的同时,横路乡还发展了莲子种植1020亩,生态果园350亩,黄蜀葵中药种植270亩,279户865名贫困户获得产业发展扶持。乡域特色产业体系初显规模,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逐步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培育了强劲动能、引来了“源头活水”。(来源:九江市扶贫办)

继续阅读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7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