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好发于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四个事项需注意。
1、注意发现典型症状,及时判断就医
持续性关节肿痛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特征,单个关节肿痛症状持续6周以上。类风湿关节炎多以小关节受累为表现,且往往呈对称性分布。绝大多数情况下,发病可同时有3个以上的关节受累,即多关节受累。
晨僵和对称性小关节炎往往预示类风湿关节炎可能。所谓晨僵,是指关节固定于某种姿势一段时间后再去活动时,会出现僵滞感,活动一段时间后,关节又可逐渐灵活起来。出现晨僵现象,主要是因为关节内存在炎症。晨僵若持续超过60分钟,基本可排除非炎症性关节病。
类风湿关节炎在受累关节的分布上很有特点,小关节多发,往往呈对称性分布,特别容易累及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腕关节。因此,对称分布且伴有晨僵的多发小关节炎,应高度怀疑类风湿关节炎。对于已确诊的类风湿患者来说同时也提示该病活动复发加重,因此及时发现,早期就医结果会很不同。
2、注意早期快速达标,控制炎症反应
最有效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措施是干预炎症反应。而这种干预措施只有在关节病变还没有出现结构性破坏的早期阶段实施,才能将治疗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因此,争取在起病后半年内尽快缓解炎症反应,是十分关键的。
3、注意评估选好武器,有效改善病情
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都具有抗炎、止痛、退热及减轻关节肿胀的作用。不过,它们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滑膜炎症,阻止关节发生结构性破坏的进程。
传统改善病情作用的抗风湿药逐渐成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治疗药物。这些药物虽然在抗炎、止痛方面不具备优势,但长期使用可控制或延缓关节毁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些药物起效较慢(服药后1~3个月起效),故在治疗开始时,常配合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或糖皮质激素一起使用。
新型的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亦层出不穷,生物制剂、靶向治疗药物等武器为类风湿患者打开了胜利之门。一些关节肿痛严重、存在预后不良因素、传统药物治疗无效或对其他药物不耐受的病人有了更好的选择。
4、注意定期随访,巩固胜利成果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病,若不能将疾病充分控制在临床缓解的范围内,长期炎症损伤的积累会造成关节发生结构性破坏。尽管目前的治疗药物较多,但同时使用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叠加,需根据炎症程度来调整干预力度。因此,密切随访是保证疗效与药物安全的的基本保障。随访一般可以遵循“先密后疏”的原则,以便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及时增减药物。在治疗开始阶段,每2~4周随访一次;病情稳定以后,每6~12周随访一次。
来源: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