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多面手” 江西省共青城市科技局 李华

    阅读:

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许许多多可爱的第一书记、帮扶干部的优秀事迹时常感动着我们。在我的身边就有一位可爱的第一书记——江西省共青城市泽泉乡花园村第一书记曾峰,他扎根基层,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带领贫困群众发家致富。他不是“最称职”的丈夫,不是“最尽责”的父亲,却是贫困户“最满意”的第一书记,更是扶贫路上的“多面手”。

扶贫政策的宣传员。为了熟悉村情民情,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他放弃了双休日和节假日,吃住在村里,常常利用晚上时间单独或跟村干部一道走村访户,一步一个脚印走村入户,对花园村22个自然村863户进行调查摸底,取得第一手资料,形成信息完备的《走访入户信息调查表》。为了提高扶贫政策的知晓度,除了在每个贫困户家中张贴明白卡、扶贫政策等宣传资料外,他还组织贫困户召开扶贫政策宣讲会18次,在村活动广场、办公场所等醒目位置,制作精准扶贫宣传栏、公示牌等26个,悬挂、刷写横幅标语,发放相关政策宣传资料50O0多份。制作了《危旧房公示牌》,对危旧房、低保户、重病户等家庭情况详细填表,对全村112栋危旧房情况进行订牌公示。他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位群众,经常和他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致贫原因,耐心地向贫困户讲解扶贫政策,按照“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的原则,制定精准的扶贫方案,积极帮助他们落实各项扶贫政策,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家庭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发展的谋划者。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他坚持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积极谋划,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成立花园村玉泽园种植合作社,发展红薯产业,办起了薯粉加工厂,后来增加了笋干、菜籽油等农产品,与15名农户签订了亩产保底收入1000元的红薯种植协议,带动48户农民增产增收,其中贫困户6户,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2019年,该合作社多次代表共青城市参加省、市农产品展销会,受到消费者好评。他还鼓励回乡大学生发展黑斑蛙养殖产业,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经营模式,逐步发展成为集养殖、种蛙培育、销售、技术指导的综合养殖体系,带动临村养殖100亩,30户贫困户从中受益,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

贫困群众的暖心人。驻村第一天就把生活用品全部搬到村里,他把“家”安在花园村,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人、家人,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他帮助残疾人潘秋林要回拖欠了五年的工程与材料款3.6万元;帮助患有肝癌的贫困户袁汉水解决了大病救助问题,并联系上海中医专家和瑞昌市一位老中医给他开中药治疗,使他的病情得到缓解;帮助贫困户潘盛拥办理4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办起了养鸡场,当年不仅还上了贷款,还盈利4万余元;帮助肢体残疾女人黄萍联系省医疗专家,为她做头部补骨手术;帮助贫困户袁雪平联系共青城市高新园区五位企业老板赞助,把他家20多年的烂尾楼建起来。2017年6月,洪水倒灌进稻田,他带领两委干部查看灾情,亲自带头搬沙袋,加固水库圩堤,终于保住了老百姓的农田。一件件实在事、一桩桩暖心事,切实为百姓排忧解难,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正如贫困户肖代平所说:“曾书记比我的儿女都要好、要亲!我的身体不好,他一个月要来家里看望几趟,哪有这么好的儿女啊!”

疫情期间的搬运工。2020年初疫情发生后,长塘村出现一例确诊病例,全村封闭。他知道后第一时间召集10多名志愿者,组建“物资采购服务队”,当起了临时“搬运工”,每天为100多户农户采购食品,确保生活物资正常供应;同时他想方设法,通过朋友与全国各地的防护物资厂家联系,筹措到1多万只口罩,还有体温计、手套等防疫物质,解决乡里物质紧缺的“燃眉之急”。为了企业复工复产,老百姓就业增收,他走村访户,引导老百姓尽快在本地务工,五次开车送贫困户去企业务工,两次租用大巴车送群众去企业应聘,共输送40多人去园区企业工作。曾峰书记说:“只有老百姓就业解决了,他们的生活才有保障,才能解决贫困的根本问题。”

农副产品的推销员。主动为贫困户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他当起了“微商推销员”,五一期间,在抖音上推广农产品。得知潘盛萍的老婆因骨折在九江住院,家中几百只鸡无人看管急需处理,他立刻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两天时间卖掉270只土鸡和500个鸡蛋,既解决了潘盛萍照顾妻子的后顾之忧,还帮助他们筹集到住院费用。还有贫困户雷春水,1000只土鸡在曾书记的帮助下全部销售出去,盈利5万余元。为了帮助玉泽园合作社推销农产品,他当起了“网红主播”;为了解决贫困户滞销的农产品,他在村部搭建了“农产品代购代销服务部”,一个月的时间就销售了5万多元农产品。

致富路上的引领者。为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他挨家挨户走访,引导16户贫困户利用闲置土地16亩种植中草药,并与种植大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解决了贫困户种植中草药销路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继续扩大村集体产业规模,他统一村干部思想,从农户中流转田地40亩,引进水稻新品种“中华竹稻”,壮大村集体产业,来增加村集体收入。按照曾书记的产业谋划,今年该村村集体收入将增加到20万元。

四年来,他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热情都奉献给了花园村,如今花园村甩掉了“垫后村”“空壳村”的帽子,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路变宽了,水塘变清了,村庄变美了,贫困户的腰包鼓起来了,老百姓洗衣洗菜工程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看着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竹稻,闻着淡淡的竹稻香味,他满心欢喜;每天晚上听着青蛙的呱呱声,他才能安心入睡,因为那是他一点点培育出来的产业,是贫困户走上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的希望,更是他建设“美丽花园”的扶贫梦。(来源:共产党网)

继续阅读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7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