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刚至,网上曝出的家长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项目的高额消费账单,令不少人大为惊讶。如:每小时收费1000元的英语课、4万多元的游学夏令营、数千元的绘画辅导班……放假要花的钱居然比上学的时候还多,让家长们头疼不已。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家长暑期为孩子花的钱已经占到了家庭收入的50%以上,“暑假不自由”如今已成为一些家长不得不面对的消费难题。
“XX自由”是近年热门话题,从“财务自由”“购房自由”,到“车厘子自由”“榴莲自由”“荔枝自由”,无一不触动消费痛点。当下,“暑假自由”成了部分家长的奢望。假期越来越“不自由”,确实是许多家长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
“自由”原本就没有划一的外延“边界”,“暑假自由”也没有“金标准”。一些家长之所以吐槽“暑假不自由”,恐怕是过度攀比心理使然,将“暑假自由”的目标定得过高过远,脱离了家庭经济条件各异、孩子禀赋及兴趣爱好不同等客观实际,也偏离了素质教育方向。
比如,部分家长在“别输在起跑线上”思维定势下,要求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非名校不读;为了让小孩考上名校,课外辅导班非高价不上,兴趣班非名师不学,假期旅游非走出国门不可,出国游学最好去哈佛、剑桥……问题在于,这些“小目标”如此高大上,真的适合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孩子吗?
其实,步入小康社会,对大多数家长而言,为了丰富孩子假期生活,“暑假自由”不是问题。如:引导孩子钻进图书馆,畅游知识海洋;带领孩子走进市郊田间地头,领略乡村风貌;陪同孩子走进博物馆、科技馆,感受历史、科技之美;一家人就近逛逛公园、一起看场电影,享享天伦之乐。如此过暑假,花钱少,受益多,小孩轻松,家长放心,自由自在,何乐不为?
暑假本来就是孩子放松身心的最好机会,在个别舆论贩卖焦虑和攀比之风裹挟下,某些家长硬生生把暑假变成“第三学期”,苦了孩子,也累了家长,得不偿失。为了孩子和家庭的“暑假自由”,家长们还是少些攀比,多些理性吧。(来源:红网 作者:徐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