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作业 老师还在群里布置吗

    阅读: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日,教育部对《关于停止小学老师用手机微信和QQ对学生及家长布置和提交作业的提案》作出回复。根据回复,教育部将明确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不得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现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教师通过微信或者QQ布置作业以及让家长参与批改作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用此种形式布置、批改作业确实比较方便,也让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有了更多的参与感,但这是否存在一些问题?九江在这方面情况如何?

相关规定早已发布

据记者了解,关于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以及不得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的问题,其实早有相关政策法规予以规定。

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高中阶段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寄宿制学校要缩短学生晚上学习时间。科学布置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减少机械、重复训练,不得使学生作业演变为家长作业。

上述通知中还提到,要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明确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采访发现,虽然各地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定,但教师通过手机微信或QQ等方式布置作业的情况依然存在。

微信布置作业普遍

“妈妈,我今天作业是什么呀?”过去,每到做作业时间,九江市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余紫妍(化名)都会习惯地问妈妈。这种现象在我市其他学校也相当普遍。

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现在几乎所有学校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微信群实现“家校共育”,不少老师会利用微信群、QQ群等发布作业、通知等。

记者随机采访了浔阳区、濂溪区四所小学的部分学生家长,据介绍,过去班级老师都会在微信群布置作业。“这种方式可以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进度情况,并与学校一同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很多家长在记者采访时,都认可“微信群”的积极意义。

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争议。市重点小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通过微信群等线上渠道布置作业有利有弊,一方面虽然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进度,帮助监督孩子;另一方面也可能让孩子形成依赖,自己不记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利于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养成。

同时,一些家长也表示这种方式太过于依赖家长的自觉,这本来就应该是老师的职业责任。“老师几乎每一天都采取微信布置作业。”吴女士的孩子正在某市重点中学读初二,她告诉记者,每天,老师会把作业拍照发到群里,有时是拍书上的题,有时是拍老师手写在纸上的作业。有时候老师还会要求家长在孩子的作业上签字,而签字就需要家长在孩子做完作业之后,对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并且检查是否有错误。

长江周刊记者了解到,每个学科的老师要求也不同: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后家长签字,录制视频上传到家长群;数学老师要求家长帮助检查批改,并且还有格式,不能打大钩,必须使用红笔每道题都打钩;英语老师会布置听写作业,需要家长听写完后签字确认,这需要家长监督孩子改错、记忆。

“我英语不好,根本辅导不了孩子。许多家长和我的情况一样,根本不会说英语,甚至普通话说得都不标准,所以有时候对于一些听写作业,我们感觉难度很大。”吴女士说。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吴女士也有自己的办法,有时候她会让能说英语的弟弟帮忙监督孩子听写。据吴女士介绍,很多家长都有自己克服困难的方法,例如用手机搜索单词再通过播放语音进行听写,“但这样太耗时耗力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老师才是最专业的。”

如今,吴女士每天下班后,即使自己很累,也还要打起精神督促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批改作业,批改之后再帮助孩子改错。

而九江市一所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则对记者说:“其实我们也不想通过微信布置作业,但是自从有了家长群,每天总会有家长在群里问作业是什么。甚至没等孩子放学就开始问。我刚回到家,微信里的家长群就滴滴响个不停,甚至还有好多家长会私聊问作业是什么。”

这名班主任告诉记者,有时候,家长不看群里的聊天记录,自己已经在微信上发过一遍作业情况了,过半个小时后又有家长问相同的问题,只好再发一遍。“甚至要发十几遍。到了深夜,还有学生家长在问今天的作业是什么。”这名班主任称自己也很无奈。

“所以,为了避免孩子们记不清作业,我也只能每天到微信群里说一遍,因为总有孩子抄作业不仔细而抄错的,或者没有抄写清楚作业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我们有时候也很为难,如果不在微信群里发布作业,家长们会担心孩子没有弄清楚作业。发布了作业,家长们又会嫌麻烦。”这名班主任对记者说。

“小学低龄段的孩子们都还小,有的甚至记不清楚老师布置的作业。”在九江一小学任教的刘老师告诉记者,“孩子们有时候抄写作业有可能抄错,或是记不清楚具体内容和要求,所以老师会统一在群聊里面发出作业内容。”

刘老师直言,“老师们通过群聊布置作业也是无可奈何,有些家长可能希望教育孩子更轻松一些,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有时候还没有放学,就会有家长私信或是在群聊中问到当天有什么作业,所以老师把作业统一放到群聊里也是方便孩子和家长们。”在刘老师看来,“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群聊也是建立在方便老师和家长沟通的基础上,这是有必要的。”

至于让家长批改作业,在刘老师看来,如今很多老师都没有这样做,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因为辅导孩子伤神呢?“教育孩子也是一件跟自己较劲的事情,有的家长可能心态更放得开,孩子不需要辅导也许成绩也不错,但有些家长会希望自家孩子出类拔萃,眼里容不得沙子,看到错题就忍不住要教导、要纠正,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她表示,“目前,大多数老师都只是让家长在孩子作业上签字,使家长监督孩子有没有做作业,并没有要求家长纠错,纠错的家长大部分都是自愿的,这也是他们参与孩子学习、成长的一个渠道。”

不过,刘老师也坦言,老师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尽量让孩子的学业在课堂上完成,即使布置作业,也能更好地进行设计,避免为孩子、为家长增加负担。”

把中小学生还给学校

全国两会期间,民生话题都自带超大流量。

近日,一份题为“把中小学生还给学校”的提案引发热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委员认为,“校内放羊”导致了“校外厮杀”,普遍的课外辅导班补习给学生家长带来多重压力,建议中小学适当延长在校时间,适当保留竞争机制,限制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类培训机构,让学生把有效的学习时间都在学校内完成。

“减负”“课后三点半”“素质教育”等关键词,在历年的全国两会上,都高频出现。在人民网推出的2019年两会调查中,400多万人参与投票,“教育改革”位列群众“期待名单”第四位。从之前的“有学上”到现今的“上好学”,关注点的转移背后,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讲,公众对“上好学”的持续关切,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育改革尚未能完全满足公众的期待,在缓解公众教育焦虑,提高教育质量上,我们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规范并限制校外培训机构,对此教育部早已频频出手,一些师资不过关、虚假宣传的培训机构在整治中被清理出场,有效保护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但课外班补习热似乎并未明显降温,“疯狂的黄庄”仍有不少。因为在不少家长看来,既然学生最后还是要靠分数一较高下,哪里能提供灵活且优质的教育资源,自然选择把票投给哪里。至于形式上是校内学习还是课外培训,并不那么重要。

学生和家长的这种用脚投票,当引起教育管理者的注意和思考。尤其是,公立学校的教育供给不同程度地存在标准化、规范化甚至相对简单化的倾向,学校在落实“减负”的同时没能做好“增效”。公办中小学要充分发挥自身制度和资源优势,打开思路,突破局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做好教育供给端的改革。

再进一步延伸,课外补习热度不减,也与当前的校内评价标准和招生制度有关。虽然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但只要分数还是评价学生的单一纬度,只要升学率等各种数字还没被拉下“神坛”,疯狂的补习就不会消停,真正的“减负”也无从谈起。而这些,也都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教育部长每年全国两会上的例行“交账”,已经成为和公众彼此心照不宣的“约定”。今年通报的诸多举措让更多人看到了教育管理部门的改革决心和行动力,希望此次两会可以成为解决民生痛点,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新开端。

多省已叫停“让家长批改作业”

针对家长是否应该批改作业,很多省份此前已经发布相关文件“叫停”。“教师不得要求家长纠正孩子作业错误,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作业。”近日,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在朋友圈里刷屏,得到不少家长的点赞,还有其他地方的网友表示“希望能全国推广”。”

早在2014年,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颁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行为的意见》,其中发出禁令:各校不得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学生家长代为评改作业。

2015年11月,厦门市提出,学校不能布置由家长完成的“家长作业”,不能要求家长自行打印作业。值得注意的是,厦门还将作业质量、批改、负担等情况,纳入教育督导中。对作业问题多、监管不力的学校要通报;对因作业布置不当产生不良影响的学校和个人,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近年来,有多个地方出台规范作业管理的规定,例如成都、沈阳、石家庄、西安、长沙、郑州、青岛等七个城市;另外浙江、陕西、山东、辽宁、宁夏、江苏、重庆等七省份均发布相关文件,要求教师不得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学生家长代为评改作业。(来源:长江周刊)

继续阅读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7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