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关键时刻爸妈却“缺席”了,2018橙光助孤项目走访修水12名孤儿

    阅读:

2018年,由九江日报社、九江市义工联合会联合打造的”橙光助孤”这个大型孤儿扶助公益项目迎来第6个年头,这场爱心旅程将持续进行,而这也代表着将有近600名孤儿能感受到爱心家庭们的帮助。

(义工和记者驱车前往修水各个乡镇探访)

8月15日上午,修水县孤儿探访开始,义工们早早按照约定来到了集合地点,此次修水共有12名孤儿分布在5个不同的镇村里,义工们分成两支队伍分别到孤儿家探访真实情况,再次核对材料。 一路记者和义工去往距离县城偏远的白岭镇,车上有一位叫周伟鹏的义工,她的本职工作就是乡村教师,所执教的乡村小学偏远贫困,学校孩子家里多为单亲家庭。“我刚去村里当老师第一年,孩子们每天上学就是用瓶子装一点梅干菜、酸菜,学校没有厨房和食堂,老师就在土灶上热菜,大家一起蹲在地上吃饭。”

周老师说,2016年国家开始实施了营养午餐计划,学校有了食堂,孩子可以放开肚子吃了,“我们老师一下课就去食堂当打饭阿姨,虽然工作量变大了,但是辛苦点也值得。”让周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从未见过母亲,跟着爸爸有一顿没一顿,有了'营养午餐'后,“看着她胖起来了。”听着周老师的介绍,大家既开心又心酸,真的还有许多的乡村孩子等待大家去帮助。

66岁的奶奶带7个孩子 手摔断也在继续干活

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大家来到了探访第一站白岭镇,在村书记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大山脚下的一处房子,6、7个小孩衣衫褴褛蹲在地上玩耍,家里只剩下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今年66岁的周香花平时照顾3个儿子的7个孙儿,其中最让她心疼的是杨丹丹和杨秋丹这对孙女。

2007年,她的儿子遭遇意外去世,儿媳妇改嫁他乡,两个孩子只能靠着亲戚们“你一百我五十”的救济长大, 去年周香花的手臂摔断了,却依然在乡间做农活,在家里洗衣服,“孩子两个月就没了爸,妈妈改嫁,我一口口喂着她们长大,没有办法。”

(义工、记者在和杨秋丹、杨丹丹姐妹了解情况)

读初一的杨丹丹非常的安静懂事,尚在读小学的杨秋丹却有些叛逆,从暑假开始就不想再去学校读书,家里人问她怎么了,她也不愿意回答,而关于父母,几乎没有出现过在她们的成长中,“看过他们的照片,没有什么感觉,不记得了。”杨丹丹说,她想读书,以后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这是她全程唯一笑着说的话。走的时候,记者问杨丹丹想要什么礼物,已经上初中的她说想要一件全新的连衣裙,而在她的房间内,记者打开衣柜内几乎没有几件衣服。

(杨秋丹和杨丹丹的房间,衣柜内几乎没有什么衣服。)

 60多岁的爷爷在外打工 孙子会读书贷款也要读下去

正在读初二的朱舒伟是此次探访中唯一的男孩子,他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优秀,一直是班级的前三名,家里一面墙都贴满了他的奖状,如果不是家里的那张黑白色的遗照,很难相信这个阳光男孩的成长经历。

“还没出生,爸爸就意外去世,妈妈满月就走了。”朱舒伟的奶奶说,2005年2月15日尚在过年,她的小儿子车祸离世,4月份朱舒伟出生,没有看到过父亲一眼,母亲也在他满月的时候改嫁,陪伴他长大的只有那一张有着父亲年轻脸庞的黑白照片。 “他爸爸很聪明,他也很聪明,学习从来不用操心,每次都在班上前三名。”朱舒伟奶奶说,小儿子离世后,亲戚朋友常有帮助,但是老人们明白不能光靠别人帮忙,朱舒伟爷爷今年60多岁了,身体不好开了两次刀,却依旧在外地打工,老人说:“能赚一点是一点,毕竟孙子才读初中,以后要用钱的地方多,我们只要孩子会读书,就是贷款也要让他读下去”。 

在一旁的朱舒伟一直很乖,他说他以后的理想是读清华北大,记者问他有什么想要的礼物,他害羞的说,现在的他是班上最矮的男生,如果有想要的礼物,那就是一副羽毛球拍了。

(义工和记者到朱舒伟家探访,男孩非常的开朗阳光)

而此次走访中,还有家住马坳镇的查晶鑫、查维欣姐弟一家,父亲离世,单身母亲多年来并未选择改嫁或一走了之。不仅要赡养公婆还要照顾姐弟俩,家庭没有一个劳动力赚钱,为了让读初中的弟弟读书,今年要读高一的姐姐已经放弃读书去外打工赚钱,守着这个家庭的妈妈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说“有时候我都想放弃了,孩子们还鼓励我说,爸爸不在了,我们一样要活出来。”

(义工沈文武在马坳镇探访孤儿)

走访中,程金秀和程雪这对姐妹也过着“动荡”的生活,父亲因肝癌离世,8年前,母亲返回湖南老家,这几年,从小学到初中母亲的缺席,两姐妹只能在这个亲戚家住一年,在那个亲戚家住一年,靠着亲戚们的接济长大... (来源:掌中九江 记者 刘芸)

继续阅读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17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2020011304号

赣公网安备:360403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