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山铜银器手工制作工艺的传承——渐行渐远的乡村银匠

发布时间:2018-08-09 来源:九江广电报

九广网讯(文/李训刚)在柴桑区新塘乡幼儿园对面有家涌泉戴山金银加工店,店主名叫胡银方手艺人,年近六旬,依然精神矍铄,侃侃而谈。银器手工制作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父亲12岁就以制作银器为生,做了一辈子手艺活儿。

胡银方20岁退伍后,就和父亲学习银器制作,挑起以前父亲挑的担子,走村串户。银器手工制作非常复杂,尤其是铜器更是需要极高的悟性与韧性,才能学有所成。和他一起学习手艺的两位哥哥都半途而废,唯独胡银方两年就会做针钳,5年学成出师,独自在外闯荡。那时的手艺人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普通人一般一天5毛钱的收入,而他却凭着好手艺,可以挣到1.5-2元钱,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啦。小他4岁的妻子,年轻貌美,就是看中他的手艺,还有为人憨厚,嫁给了他,也算是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谈起了手艺,平时话语不多的胡银方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现在银器渐渐失去了市场。因为手工制作繁琐、费事、费时,价格相对工厂比较昂贵,一般人也接受不了这个价格。不像改革开放以前,他小时候学艺的时候,做过很多银酒壶、银茶壶、铜火笼、铜瓦罐、铜箔、银汤匙、针钳、镊子、还有铜火笼钳、铜刨子等等日常生活用品,比比皆是。不像现在都是用铁制品或不锈钢代替了,再也找不到银器铜器的那种质感和古朴的气息。而且很多东西,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听说过。比如,旧社会女子出嫁时用来开脸的铜器,娘家人会用镊子,将女儿长出的脸上的一些毛发拔除,也可以用来整理下眉毛,就相当于现在的化妆了。还有过去,女人们做女红纳鞋底时,常要用到针钳,用来勾线,那时候的千层底密密麻麻承载着女人们多少的心血。

说起手艺活儿,胡银方口若悬河,娓娓道来。制作铜器、银器工序大同小异,但是制作铜器选材更为复杂。以打手镯为例,锌成分多了,手镯易脆、少了就有裂缝。以针钳为例,需要3成的锌热加上7成的铜,既保持硬度,又有铜的韧性,增加产品的光泽。打造镊子时,1斤纯铜需添加1.1两锌;冷铜打造时,锌含量减半。查看复杂的铜成分,就需凭借丰富的经验,子弹壳、铜棒等纯铜,相对便于加工。选材完成后,第二步就是化铜。银器冷暖都可以打造,铜器就复杂很多。比如,老银子(银元),到一定火候,带水红色时,趁未冷时,即可打造。如果冷银,一侧只能敲打两三下。如何掌握好火候,全凭经验与悟性。第三步便是锉光。此时不可以浸水,否则易炸裂。第四步,便是制作成毛坯。2两一把的针钳,就需要3两的毛料,打造过程中,会有相当的材料损耗。最后一步,便是美化修饰了,用钻头打磨出花纹与线路。

胡银方说,过去家家都有几样银器、铜器做的生活用品,像炒菜的铜铲、铜香炉、银手镯、铜罐,而现在却很难寻觅。幸运的是,在2016年星子县(现庐山市)灿墟文化周以及2017年两会期间举办的全市非遗产品展示活动中,他带了许多银器、铜器前去参展,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民间这一历史悠久的手艺绝活。当年赖以谋生的手艺,到了儿女这一辈没人愿意继承,自己有生之年就是希望,能有人继承他的绝艺,将这一民间的手艺延续下去。

让胡银方欣慰的是,目前,柴桑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发掘并保护戴山铜银器手工制作工艺,并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编:胡志刚

上一篇:德安县聂桥镇梓坊村的葡萄熟了!

下一篇:没有了

九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九广网讯”或“九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九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九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九广网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九江广播电视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九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九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九广网 电话:0792-8133378

首页 | 头条 | 报纸 | 三农 | 旅游 | 医疗 | 教育 | 房产 | 政企 | 财经 | 汽车 | 美图 | 视频 | 帮助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赣ICP备16008155号-3

Copyright © 2016-2018 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主管 九江广播电视报社主办

办公电话:0792-8133378

服务邮箱:2308783315@qq.com

办公地址:九江市广播电视台4楼(长虹大道84号)

电脑版 | 移动版

九江广播电视报社法律顾问:江西惟民律师事务所 林春秀律师 联系电话:18720196890 律师执业证号:13604201211429910